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各地湧動的海洋經濟熱潮正在突破傳統認識向原先薄弱的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
“藍色經濟與傳統意義上的海洋經濟最大不同在於:將高度重視海洋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重視海洋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重視改革開放,重視海陸統籌、協調發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主任費雲良對新華社記者說。
他指出,傳統的海洋經濟主要是指“耕海牧漁”和海上運輸,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粗放,產業比較單一,生態觀念比較單薄,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強。
黃海之濱的魯南小城日照市正在依此新概念打造“海洋特色新興城市”。市委書記楊軍遞給記者的名片上,以海洋為背景印著8張照片,展示著日照將下功夫發展的臨港工業、濱海文化、大學科技園、宜居家園等新興海洋產業。
從繁忙裝載鐵礦石的日照港碼頭遠眺,記者被告知,不遠處一片鹽碱灘塗上正在籌劃建設一個體現科技生態環保理念的海洋城項目,隨著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等新型產業的入駐,它將承載這座新興城市的“藍色夢想”。
搶占全球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
向海洋要生產力已成全球新趨勢。當前世界經濟已進入資源環境瓶頸期,沿海各國紛紛將國家戰略利益競爭的視野轉向資源豐富、地域廣袤的海洋。
資料顯示,海洋和涉海經濟已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80%左右,而我國2009年海洋生產總值約3.2萬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創造3200多萬個就業崗位。
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指明了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路線圖”——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