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前的失敗面前,中華民族的表現無愧於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從清末洋務運動開始,中國人就開始努力尋找各種“救國圖強之道”。每一次的失敗,並不僅僅是一篇我們看到的文字歷史,而都意味著巨大的犧牲和倒退。縱觀世界近現代史,像中國這樣制度變化頻繁、思想衝突之劇烈的國家十分罕見。洋務運動33年、戊戌變法3個月、辛亥革命僅一年革命果實就被袁世凱竊取、北洋軍閥在中國走馬燈般的你來我往,最後得到的卻是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在一次次的失敗面前,中國人不惜以最深刻的反思來檢討自己曾經輝煌的制度和文化。“五四”運動帶來的不僅是“德先生”“賽先生”在中國的崇高地位,而且激發了全體中國人的愛國救國熱情。而“五四”運動最具歷史影響力的結果,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人民的選擇?這個問題曾經無數遍出現在課本上。從本質上來看,這一選擇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2003年所著的《世界經濟五千年史》,曾經測算過中國從1820年開始到1950年的130年中,除了1870年到1913年40年是GDP正增長以外,其餘90年全是負增長。而同期西方主要國家(英美日)均為正增長。負增長將近一個世紀,這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日本負增長也不過2多年的光景。在這種經濟條件下,是不可能創造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而舊中國動蕩的政治環境和多次受外國侵略,就更加雪上加霜。
新中國成立後,《世界經濟五千年史》統計,在1950年到1973年,中國經濟GDP年均增長率猛增到5.02%,僅次於同期的日本,而從1973年到1998年,這個數字變成了6.84%,位居世界第一。而從2000年再到2008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來計算,GDP年均增長率則高達9.7%。同時,新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又能夠使中國在經濟稍有起色時候就在原子彈、火箭等少數高技術領域形成突破。而在中國GDP基本和日本持平的今天,會取得殲20這樣的突破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