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推動器官捐獻,先完善法律規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27 13:30:59  


  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美國《僑報》4月27日載文《推動器官捐獻,先完善法律規範》,摘要如下:

  中國衛生部一位副部長近日表示,中國有望於年內實現申領駕照時進行器官捐獻意願登記,以便發生交通意外後,有關方面能迅速及時作出應對處置,保證人體器官源不致白白浪費。按照這位官員的說法,捐或不捐全憑個人意願,捐獻者及其家人將獲得一定補償。即便如此,這一做法還是對中國人有關“死亡”、“遺體”等傳統認知頗具衝擊。

  由於受“死者至上”、“死要全屍”等傳統觀念影響,再加上中國在醫療倫理規範、器官捐獻機制等方面尚不完善,長期以來,大陸的器官移植率極低,器官嚴重短缺。據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大概有150萬人,其中只有約1萬人能夠做上手術。2010年,大陸只成功實施了28例公民去世後器官捐獻手術。這不僅難以滿足中國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也導致了“非法器官買賣”現象屢禁不止,進而影響了公眾捐獻事業的發展和普及。

  與擁有較為完善制度、成熟經驗和寬鬆社會文化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器官捐獻事業還相去甚遠。在德國、瑞典、美國等地,器官捐獻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規範的操作流程。其中非政府組織(NGO)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反觀中國,除了法規不完善、社會捐獻文化之大氣候尚未形成外,官方的宣傳推廣和知識普及工作同樣也沒有完全到位,輿論很少公開談及這些。一直承擔著公眾自願器官捐獻咨詢和登記工作的紅十字會,不少人目前對其具體做什麼、有何職責等還不清楚,人們又如何與之建立相互信任關係和實現有效的合作呢。同時,中國此前的慈善捐獻機制還存在不透明等問題,影響了公眾的信任度。

  器官捐獻是一件“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公益事業,其既有利於個體生命的延續,也有利於社會文明進步,還有利於促進醫學科學研究。從3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所營造的社會文化環境上來說,推動器官捐獻事業已具備醫療技術條件和認知接受度。關鍵問題依然是必須盡快制定嚴密的法律規範以及公開透明的運作機制,一方面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如紅十字會)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強化監督,使之取信於民,真正實現為民服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