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放軍單兵救護系統亮相 可自獲傷員生命體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5 09:17:26  


 
  “信息手段給戰場救護帶來了諸多新變革。”演練總導演、85醫院院長周春介紹說,在野戰條件下,從單兵受傷、傷情判斷到精確定位傷員,只需0.4秒;從傷員進入野戰救護所到接受手術,只需2分鐘;如果傷員處於昏迷狀態,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智能化信息手段實現。

  “戰場救護時間就是生命!”該系統主研人、該院副院長連平一邊組織現場救護,一邊告訴記者,將信息技術成功運用於戰場搜救,始於上世紀90年代,由此提出了戰場傷後1小時“黃金救治期”概念,每延誤救治1分鐘傷員死亡率就會大大提高。然而,無法快速精確定位傷員坐標等技術難題一直制約著我軍戰場搜救。

  記者了解到,16年前,醫院組建了由連平領銜的創新團隊。為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連平跑遍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數十家軍地科研院所尋求技術支持,深入演訓場搞調研、做試驗……經過兩千餘次試驗,去年底終於成功研發出“單兵救護信息系統”。該系統標誌著我軍單兵救護有了自己的“黑匣子”,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20項。其子系統電子傷票於2008年投入生產,並首次配發部隊。

  “傷員”未至,傷情先知。走進野戰救護所,只見“戰救信息管理系統”顯示屏上,頻頻顯示“傷員”求救信號,電子態勢圖上一個個閃爍的紅點清晰地標示出“傷員”的準確位置。醫院政委姜宏雲點擊“傷員”代碼,“傷員”的姓名、職務、血壓、脈搏等信息立即躍然屏端,判讀“傷員”傷情信息後,姜宏雲迅速指揮現場救護人員做好救治準備。

  據介紹,該系統由“單兵生態監測腕表”“單兵衛生信息盒”“傷員信息手持機”“戰救數據轉發器”和“戰救信息管理系統”5部分組成。該系統的使用,使我軍單兵戰場救護模式實現了四大轉變:傷情記錄由“紙質化”向“數字化”轉變、傷情傳輸由“人工傳遞”向“無線傳輸”轉變、傷情采集由“人工采集”向“實時監測”轉變、傷員搜救由“概略搜尋”向“精確定位”轉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