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繁榮的躁動”阻滯中國社會轉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4 08:28:59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是“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美國《僑報》1月13日載文《“繁榮的躁動”阻滯中國社會轉型》,摘要如下:

  由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主筆撰寫的“2011年度中國社會進步研究報告”近日發布後受到輿論關注。這份報告提出,中國當前最需要警惕的,既不是多數學者所認為的遭遇“中等收入陷阱”,也不是外界所擔心的改革處於停滯狀態,而是“轉型陷阱”。

  何謂“轉型陷阱”?在孫教授看來,主要表現為:經濟亢奮導致畸形發展;既得利益集團借改革之名,將自身利益擴大化和合法化;社會結構趨於定型、並固化為“貧富分化”的斷裂社會;用“維穩”的理由拒絕實質性改革,以及“維穩”思維激化社會矛盾;社會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在降低,社會道德底線失守。

  事實上,對於“轉型陷阱”的研究,孫教授和他的團隊從2005年就開始了,只不過那時有些“症狀”還不那麼明顯,普羅大眾尚未覺察出來。 

  1991年12月25日,隨著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徹底解體。一個龐大國家及其執政黨就這樣在“轉型”中消亡。蘇共的教訓時刻警示著中共。早在10年前,北京的國家智囊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就展開了“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研究”。趕在去年蘇共亡黨20年和中共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凝聚十多位專家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思考》專著在北京正式出版。這個由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李慎明擔任組長的課題組研究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之一則在於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的蘇共領導集團不僅沒有抓住“轉型”的機遇,更脫離、背叛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無論是孫立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還是李慎明院長和他的課題組,應該說,多年來北京的學者們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現狀、難點、熱點、未來方向、乃至古今中外歷史經驗和教訓之研究分析還是非常敏銳、理性和客觀,不乏真知灼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