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在研發、測試及部署的類似DF-31和DF-31A這樣的導彈;這些是已經具備了核彈負載能力的新一代固態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ICBM),並且型號不止一種。與此同時,中國還在繼續設計和研發一系列新型的常規短程彈道導彈(SRBM),以及類似DF-21系列的中程彈道導彈(MRBM)。所有這些導彈都是機動的,並且使用了固態推進火箭引擎,從而保證了更短的系統反應時間;而且能夠打擊位於更遠距離的目標,同時又具備更加精確的引導。因此,它們可以彌補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中的很多缺陷。
作為中國導彈和核武裝現代化過程中的一部分,它同樣對類似JL-2這類在海上發射的彈道導彈(SLBM)投入了大量關注力度。他們將DF-21D彈道導彈作為一款反艦彈道導彈(ASBM)進行測試,主要針對的就是海上打擊。毫無疑問,中國還將嘗試更進一步的提高其反衛星武器能力(ASAT)。
伴隨著中國將這一系列連續的、分階段的戰略裝備現代化動作付諸實現,北京當局期望,通過提高其核武裝生存能力,強化中國所堅持最小威懾態勢的可信度。而經過上述的一系列操作之後,就打擊能力和機動性而言,中國在導彈的使用上已經擁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然後,他們又在此基礎上對美國提出“反介入/區域拒止’方針(Anti-Access/Area Denial)的不對稱作戰概念和信條進行了創新,目標在於縮小與具有技術優勢的敵對國家,以及近距離競爭者之間的差距。而在所有符合條件的這些國家當中,中國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美國、俄羅斯和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