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戈壁軍營生活
6月18日一大早,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劉大響院士早早地叫醒工作人員,拿上相機拍照留念。從主辦公樓向西步行幾分鐘,就是營區的邊界,一道鐵絲網隔開戈壁與營區,使外面的荒蕪蒼涼和裡面的綠樹成蔭形成鮮明對比。劉院士專門讓工作人員以這明顯的分界為背景照了一張相。他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天一直在營區活動,感覺這裡小環境真的很不錯,可是往外面一看,才真正發覺是在戈壁灘裡,官兵們能夠在這裡一幹就是幾十年,實屬不易。”
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是國家航空、防空武器裝備綜合試驗和空軍部隊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一代代空軍官兵在這個“天然的試驗靶場,卻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創造了我軍武器裝備和基地化訓練發展史上120多個第一,也在寸草不生的戈壁大漠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起了一片人造綠洲。可以說基地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基地官兵秉承的“忠誠報國、自主創新、科學務實、艱苦奮鬥”的“大漠神箭精神”,正是部隊廣大科技幹部共同的精神寫照。
在試訓基地陳列館裡,院士們專注地聆聽著講解員娓娓道來的講解,看著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仿佛置身於時光隧道,目睹著基地從無到有、日新月異的發展壯大之路。曾經參與過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作的劉人懷院士飽含深情地說:“我也在西北戈壁灘裡工作生活了很多年,對此深有體會。基地官兵在如此艱苦的自然環境中,為國防建設作出如此卓越的貢獻,令人欽佩,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對戈壁軍營的艱苦生活,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院士有自己的理解:“當下,人們早已不僅僅滿足於溫飽等物質生活條件,對於基地大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科技幹部而言,信息的閉塞、文化生活的單調等精神生活的匱乏,才是更大的艱苦。而這些優秀科技人才的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才是他們心中最大的焦慮。”
韋鈺院士到基地的第一天,在了解到基地幼兒園、子弟學校師資不足的情況後,當即決定為基地幼兒園、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們講一課。
6月16日中午,能容納300餘人的基地某區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韋鈺院士以《了解腦的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題的精彩報告,不時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陣陣掌聲。由於時間緊張,而韋院士想告訴大家的又太多,報告的過程中,她不斷看表為自己倒計時:“還有十分鐘,再給大家講這樣一個案例……”“還有兩分鐘再給大家介紹兩個重要的概念……”報告結束時,全場聽眾自發地全體起立,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一位現場聽課的女幹部告訴記者:“韋院士的報告不僅讓我們收獲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更讓我們感受到院士們對我們基地官兵的理解和關愛,那種傾囊相贈般的深情厚誼,讓我們倍感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