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朝鮮日報:韓國影壇急需鋌而走險新嘗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5 10:01:20  


  中評社香港5月15日電/韓國《朝鮮日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韓國電影製作者協會展開了將平均超過50億韓元的電影製作費用縮減到30億韓元的運動。也就是說,要縮減演員出演費用、導演執導費用、製作公司、發行公司、投資公司的費用,從而消除製作費用中的泡沫。原來一部電影要創造利潤,觀眾至少要達到200萬人次,但這樣一來將減少到100萬人次。

  社論表示,韓國電影2006年3月的市場占有率為71.8%,但時隔一年降至27.6%。據推定,去年的投資損失額達1000億韓元。110部首映影片中有90多部出現虧損。作為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的先決條件,電影配額(義務上映韓國影片的天數)於去年7月從146天減少到73天,這也對上述現象產生了影響。

  但是,韓國電影界的今天和曾經預告的相差無幾。比起市場規模,製作、市場費用過高,大家都盲目追求“大獲利潤”,結果卻遭遇慘敗,這種現象反復出現。一兩部票房電影壟斷銀幕的現象也使兩極化現象加劇。去年的出口也大幅降低了68%。在這種情況下,電影配額這個所謂的人為保護傘一旦縮小,電影界的弱點便完全暴露出來。

  現在,電影界內流傳着充滿危機感的傳言,內容是“如果這樣下去,3~4年之內就會完蛋”。一度吸引資金和人才的忠武路影壇上,不少電影公司最近只開半邊門。因此有言論稱,在韓國電影繁榮時期得到實惠的明星級演員應該共同參與,努力分擔痛苦,通過降低自己的演出費用來去除製作費用中的泡沫。

  社論認為,但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的。一味跟隨潮流的空洞的劇本、開花不到十年就存在局限性的演出能力、對“暫時的成功”安於現狀的製作組必須要果斷地嘗試“韓式想象力”的新冒險。若不然和投入巨額製作費用的大規模外國影片在同一市場、同一運動場上競爭是沒有勝算的。

  和好萊塢電影中大量有創意的美式想象力展開較量的不只是韓國一個國家。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在展開同樣的競爭。韓國電影隻有在這場戰爭中勝利存活下來,才能開闢真正的“韓流時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