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1日電/《環球時報》發表亞太學會朝鮮半島研究會委員王林昌的文章說,自“天安”艦事件發生以來,韓國的一些媒體不斷對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產生質疑,他們認為“在政治和安保方面,兩國間不斷傳出不和諧的聲音”;而針對韓美在黃海的軍演,中國作出的“強烈反應”是對韓國的“步步緊逼”。韓國媒體的質疑在韓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中國人也對韓國圍繞“天安”艦事件和最近韓美軍演硬要把美國航母拉到中國的鼻子底下表現反感,他們同樣對中韓關係發出質疑:韓國真的是中國的“戰略合作夥伴”嗎?
中韓間確立戰略夥伴關係已經兩年有餘。兩國在經濟、金融、環保、文化交流以及人員往來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但在軍事和安保方面仍然有明顯的缺失。圍繞著“天安”艦事件發生以來所產生的種種“不和諧的聲音”就是這種缺失的具體表現。
中韓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可以說起始於盧武鉉政府執政的中期,而確定於李明博政府掌權不久的時候。兩屆政府幾乎是兩個時代,無論是對美還是對朝政策都發生了一些顯著的重大變化。正是這些變化對軍事和安保方面原本就十分脆弱的中韓戰略夥伴關係造成進一步的缺失。在對美政策方面,兩屆政府都十分重視韓美同盟,但在盧武鉉政府執政時期,韓美關係出現弱化趨勢,李明博政府則傾向於更加依賴韓美同盟。在對朝政策方面,盧武鉉政府對朝實行和平和繁榮政策,李明博政府把“無核”放在對朝政策的首位,甚至認為朝鮮不實行無核化,就不進行經濟合作。韓國政府的這種對朝和對美政策反過來極大地影響了中韓戰略夥伴關係在軍事和安保方面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有退而無進。
李明博政府原以為,憑借著韓中“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就可以輕易地讓中國贊同他們的調查結論,憑借穩固的韓美同盟就可以向中國施壓,甚至希望以圍堵的方式迫使中國在安理會支持或默許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對朝制裁決議。但其做法遭到中國的抵制。他們也沒有料到,在黃海中引入美國航母參加韓美軍演會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對。上述這些事情不是中國對韓國的“步步緊逼”,而是韓國協助美國對中國步步為營。
所謂“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絕不是“你的結論我同意,你的主意我贊成”那樣簡單的事情。它是一種基於雙方共同利益之上的在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帶有長遠謀略性的磋商和協調。它不能以損及一方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另一方的認可。韓國在這一點上,顯然缺乏清楚的認識。韓國重視韓美同盟的作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一邊倒”的政策帶有很大的風險。在黃海軍演問題上,韓國聽信了美國的“忽悠”,但美軍航母最終繞開黃海,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美國是將本國利益置於最優先地位的,它根本不願冒與中國翻臉的風險在政治和軍事上充分滿足韓國政府的要求。
在國與國的交往中,人們往往屈服於大國的壓力而忽視了小國的訴求;人們往往習慣於借助大國的勢力而忽視了自我的力量。韓國過分地依賴於韓美軍事同盟,同時又過分地倚重於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就是這種思維的典型表現。韓國有必要現實地面對和處理包括朝鮮在內的雙邊關係和地區問題,重走對話而非對抗的路子,為缺失的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切實增添一些新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