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均強調“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這是黨中央在全面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城鄉關係特徵和發展規律後作出的重要判斷。這一重要判斷對我們科學認識城鄉結構變化,精準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崔凱文章表示,當前,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成為新型城鎮化重點,戶籍制度改革進入攻堅期。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鄉村全面振興迎來良好開局,農業勞動力仍需高質量充分就業。在此背景下,統籌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聚焦城鄉要素流動的需求和重點,精準破解其中的難點問題,有利於更好構建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新格局。
文章分析,作為連接城市與服務鄉村的基本單元,縣域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縣域是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有力支撐。近年來,外出農民工就地就近流向縣域的特徵明顯,同時在外人員回歸本地的意願也日趨強烈。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2年到2022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220萬人,帶動鄉村就業超過3400萬人。同時,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有潛力,據工信部數據,2022年中國縣域經濟總量達46.5萬億元,以縣域為單元的農村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大批園區、基地、集群等產業項目紛紛落地,大數據服務、直播電商等數字經濟形態在各區縣不斷湧現。縣域還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著力點,多地明確把更多公共資源集中到縣城,將公共基礎設施向縣城傾斜,作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配套舉措。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國家層面已明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對縣域內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風險與挑戰當積極應對。以縣域為重要抓手,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將助力加快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文章提出,扎實築牢底線,提升縣域人口集聚力。以縣域為重點深化戶籍改革,加快縣域範圍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圍繞跨區接續、數據共享等方面完善落戶制度。建立健全“人地掛鈎”機制,逐步實現省級及以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以吸納轉移人口較多的縣城為重點,完善低收入人口增收長效機制,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銜接。
釋放產業活力,夯實縣域高質量發展基礎。推動產業用地向園區和基地集中,引導新經濟在縣城集聚,以縣域為單元建設多功能、復合型、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充分連接中心鎮、重點村等城鄉節點,形成有競爭力的富民產業,打造一批農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和特色農業強縣。發揮好縣域單元在涉農資源管理和資金統籌等方面的平台作用,採取先行試點、總結推廣的方式,探索集體資源入股、資產騰退和農民權益保障的有效形式,鼓勵通過聯村共建、村企共營等模式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推進縣域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瞄准基礎設施管護與提升改造任務,針對交通、水利、能源、網絡、物流等領域實施專項行動,推動有條件的城郊鄉村及規模較大的鎮區率先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考核指標,以縣為試點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明確地區性底線標準和要求。聚焦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重點領域,探索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城鄉教育聯合體、養老服務聯合體等實現形式。
發揮好縣城在城鄉間的關鍵節點作用。優化大中小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和空間布局,把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縣域功能定位,加快形成縣鎮村功能銜接互補、梯次帶動的發展格局,增強縣城對鄉村的服務能力。積極研判城鄉人口變化趨勢,綜合考慮市政設施、便民生活、服務供給、治理能力等內容,優化村莊布局,科學編制縣級國土空間規劃,分類引導有條件的縣採取合併、改市等方式加快城鎮化進程。
文章強調,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需在把握城鄉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做好政策過渡和銜接。以縣域為重要抓手,逐步化解城鎮化進程中的風險,補齊鄉村全面振興短板,讓縣域既能承載農業轉移人口的就地就近市民化,又能集聚產業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成為城鄉要素互動的主通道、城鄉融合的節拍器和穩定器,使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