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新质生产力标志著生产力水平的质变与跃迁。以新质生产力塑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內容。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強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圳特区报发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汉君、广州美术学院学生朱颖琪文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強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体现了中国共产黨人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探索与遵循。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正确把握三组辩证关系。
“破”与“立”的关系
文章指出,实现传统产业的有序转型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策略。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強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反映了国家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这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南,是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谋划部署,意蕴产业演进的必然逻辑。
“破”与“立”涉及的是传统产业的有序升级。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产业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体现。产业升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在新技术下的生产更高效、节能和优化。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部分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还处于缓慢恢复阶段,还有一些传统行业由於前期过度发展,叠加行业周期的阶段性震荡,在一定阶段內可能出现结构性过剩。随著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确保在追求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做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与经济规模扩张同步。习近平总书记強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棄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依然拥有较大的发展潛力和市场需求,部分传统产业在升级改造后,推动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有望使传统产业成为驱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传统产业有序转型过程中,应秉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使其在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有助于形成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和谐共进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前瞻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使其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标准,最终实现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生成需要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重要依托。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已然明确了“立”与“破”的先后顺序与辩证关系。在促进传统产业有序转型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统筹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注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资源要素、结构、空间格局和市场等方面的协同融合。
“量”与“质”的关系
文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中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把握“量”与“质”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