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8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繼其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時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之後,再次發出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時代強音,作出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戰略安排。新時代新征程走穩走好共同富裕之路,要深刻認識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凝聚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廣泛共識和社會力量,堅持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放眼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追求美好生活、建立理想社會是亘古不變的主題,無論是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大同社會”,還是西方文化所描繪的“理想國”“烏托邦”“太陽城”,都蘊含共同富裕的思想,但都因其無法改變階級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本質,共同富裕缺乏實現條件最終淪為幻影。馬克思主義為人類社會指明了消滅私有制實現共同富裕的科學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大拓展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道路。
共同富裕是自古以來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從先秦時期“損有餘而補不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到歷朝歷代農民起義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主張,都蘊含著鮮明的“均平”思想;從《禮記》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到陶淵明的“桃花源”、康有為的《大同書》,再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都具有鮮明的“大同社會”指向,這些在中華文化生長出來的“均平”“大同”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華兒女追求共同富裕的心願,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與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思想主張在價值上相互通洽,為當代中國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共同富裕道路的開辟,提供了思想基因和文化接口。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旨趣。馬克思通過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揭示勞動人民不幸福的社會根源在於生產資料私有制,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阻礙,描繪了“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特徵,提出了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這一與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生產迥異的社會主張,深刻指明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條件、物質基礎和全民特徵,為共同富裕從空想到科學、從理想到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南。
社會主義為實現共同富裕開辟了道路。“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這一經濟基礎,從根源上消除了資本主義社會無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是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更高形態的社會制度,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創造了彪炳史册的歷史奇跡”,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在新發展階段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也有力地推動了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推進共同富裕
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和共同富裕是密不可分的,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是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社會主義本質應然、中國發展實踐必然。
共同富裕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富裕”明確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要求,屬於生產力的範疇,說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焦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持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共同”界定了社會主義的性質要求,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說明了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互有補益、協調一致”的分配格局。共同富裕內在地包含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二者之間的關係,深刻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深刻說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在生產關係性質不變的基礎上,通過對生產關係的自我調整使其自身達到與生產力的動態平衡,進而不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