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重點在於優化存量、瞄准增量、出手要快。 |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當前,國民經濟延續恢復態勢,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著力擴大有效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有利於對衝超預期因素衝擊,在短期內有效提振市場預期,最終實現經濟循環暢通。擴大有效需求,關鍵是系統施策,通過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效發揮其對社會資本的撬動作用,並讓提振作用從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傳導到製造業投資領域,達到為製造業和個體工商戶及時提供市場需求的預期效果。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文章表示,從當前穩住經濟大盤的政策邏輯看,就是促投資帶消費增就業。這其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發揮著關鍵作用,其實施和效果有著清晰的傳導路徑:先是直接帶動了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然後通過擴大支持領域,支持老舊小區改造、省級高速公路建設等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項目建設;之後,政策效果順著產業鏈條持續發揮作用,為製造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新的市場需求。通過這一環環相扣的鏈條,不難發現,在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過程中,若要不斷細化實化接續政策,須從產業上下游聯動整體著眼,精準提升政策落地效率,最大限度發揮政策帶動作用。
文章指出,推動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重點在於優化存量、瞄准增量、出手要快。已經開工在建的項目要抓緊形成實物工作量,按照項目建設周期及時匹配資金,實現建設進度、資金周轉進度有效協同。要滾動儲備一批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群眾期盼、早晚要幹的投資項目,並提前謀劃好項目成本分擔、收益保障機制,有利於吸引多元化投資。
精準擴大有效投資,還要積極推動商業銀行資金配套跟進,進一步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項目投資通常具有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等特點,單一渠道資金支持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需要其他資金做好配套。從目前我國的信貸結構和現狀看,用足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離不開商業銀行資金的有效配合。對商業銀行自身來講,應抓住當前機遇,主動對接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對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新型城鎮化等基建項目和重大工程的金融支持力度。
從產業鏈角度謀劃項目投資,為製造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有效市場需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產生的積極作用不僅在其領域內,下游製造業也是重要的受益方。從產業鏈運轉的關係看,基礎設施是製造業以及部分個體工商戶的重要需求方,項目投資所需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都來自下游的製造業和個體工商戶,按照這樣的傳導規律,上游的效益越好,項目投資越順利,就越能夠為下游的製造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有效市場需求,帶動製造業投資持續穩定恢復。
文章強調,擴大有效投資,重在精準、要在及時。“精準”的關鍵是立足基礎設施領域,放眼全產業鏈,達到激活一子、盤活全局的政策效果;“及時”的關鍵是用“放管服”改革辦法促進政策發揮效能,確保政策落實落細的過程更加順暢。同時,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辦法,不斷完善項目投資領域中的各項長效機制,著力防範化解投資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