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放貸機構放貸時,會關注信用報告中“硬查詢”的情況。“如果很短的時間內,信用報告上可以看出,有很多硬查詢,那說明對方資金比較緊張,”有銀行貸款經理告訴記者,“很缺錢的人,一般違約風險比較高,所以放貸自然更加謹慎。”(3月6日《長沙晚報》)
個人信用報告查詢主要有:本人查詢、信用卡審批、擔保資格審查、貸後管理、貸款審批、異議查詢等。其中“硬查詢”包括:信用卡審批、貸款審批、擔保資格審查。如果這些查詢記錄過多,很可能會對後續相關申請產生不利影響。
所謂“硬查詢”,就是因審查客戶的融資申請而產生的查詢記錄。有人根據金融機構風控審核的經驗總結出一些規律,認為1個月不超過5次,3個月不超過10次,基本上不會影響貸款。當然各家金融機構具體情況不同,掌握尺度不一,對於查詢征信的頻次要求是不一樣的,個別機構的要求很可能會更加嚴一些。
中國消費者協會確定2019年消費維權年主題為“信用讓消費更放心”。不管是消費還是投資,都與個人信用的關係日益緊密,從而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加關心個人信用,倍加珍惜個人信用。
居家過日子,很少有人能夠離得開借貸。不管是辦企業,還是家庭消費置辦房產、汽車等大件消費品,由於資金需求量大,離開借貸幾乎寸步難行。但是,因為缺乏相關經驗和知識,無謂地被“硬查詢”,從而與正常的借貸行為擦肩而過,未免太過冤枉。
辦理信用卡、貸款,無疑需要“硬查詢”,假如不是非辦不可的,在冷靜考慮以後,及時收手,千萬不要因為某種蠅頭小利的誘惑而隨意去嘗試,否則一定會得不償失。還有,不只是金融機構,你如果隨意點擊一些貸款產品頁面上的“查看額度”入口,也會被“硬查詢”,因為部分貸款產品不申請只查看也會被記入征信報告。
當然,“硬查詢”在兩年之後會消失,假如你之前被“硬查詢”的次數確實比較多,就不必著急忙慌申請貸款,可以考慮等到前面的查詢次數減少了之後再貸款。
如何管好自己的手規避“硬查詢”,以及被“硬查詢”以後該怎麼辦,都不過是事後補救的措施。說到底,個人信用是要靠自己實實在在做出來的,而不是靠金融機構“查”出來的,更不是靠事後想辦法補救出來的。
曾幾何時,“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大行其道,超前消費、擴大市場需求被認為是消費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只是信用卡,更有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應運而生,再加上安全快捷的支付手段,刻意迎合消費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生代消費群體。
超前消費如果能夠做到量入為出,沒有超出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那麼,提前擁有高檔消費品,改善生活質量,無疑值得提倡和推廣。反之,如果是月光族一個,日常生活需要勒緊褲腰帶才能勉強支撐下去,那樣的超前消費,就談不上是理智、成熟的消費行為。到頭來東拼西凑,寅吃卯糧,對個人信用就必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至於網上有傳言說個人信用可以花錢“漂白”,千萬不能輕易相信。一旦產生了信用污點,一般情況下至少會存在5年。花錢“漂白”信用,重點在“花錢”,“漂白”是根本不可能的。
來源: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