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3月15日,一位常州市民發起了一個投票帖,稱他父親騎電動車摔倒後受傷,進行了脊椎手術,本已經愈合出院,誰知術後手術傷口化膿,他的父親又出現了顱內感染,腦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問題。醫生表示“能活多久看‘造化’了“、“一百萬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這位網友表達悲傷之情後說,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個帖子引來了許多網友的留言跟帖,網友們看法不一。
如果不治療或保守治療,短期內就有性命之憂;即使選擇手術治療,康復的幾率也很小,且花費不菲。前途未蔔,成功率不過是些冰冷的數字,任何人在這樣的選擇面前,都會充滿壓力。與其指責他借用網友投票來決定父親的生死,不如說壓力幾近將他壓垮,於是想找到一個盡量讓自己未來不後悔的決定。
注定不可能有什麼正確答案。醫療水平、病患情況,再加上一定會有的運氣因素,誰也不敢保證選擇治療就一定是對的,就像希望渺茫也可能會有奇跡出現。在此過程中,除了醫學專業考量,普通人還會面臨兩大難關:一是費用問題。客觀地說,經濟能力對很多疾病治療有決定性作用,或者說,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生命存續的長短。一個前沿的技術、一種特效藥物,往往價格不菲,還未必能買得到,這就不是你願不願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範疇了;二是生存質量問題。活著很好,但如果不能像過去、像普通人一樣活著,每天都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極大痛苦和負擔,這樣的治療是否有意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一定是在選擇時必須要權衡的重要因素。“不惜一切代價”看起來很美,但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姑且不說,就連是否利益最大化也不確定。
“能活多久看‘造化’了“一百萬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醫生的大實話意思很明顯,從專業角度看,花費大且成功概率小,且即使手術成功,病人很可能也會癱瘓在床。如果賣房賣車換來的最好結果,也只是父親終身癱瘓在床,顯然這個決定並不好下。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當事人,還是圍觀網友,似乎都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病人本身的意願是怎樣的?誠然,這位老人也許更多地會為兒女著想,不想因為自己拖累子女,但畢竟是他做手術並承擔主要結果,沒有人有權利替他做決定。而在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很多更是以孝順和“為你好”的名義,違背患者意願,甚至深深傷害了患者的生命權。
為了避免人們因費用問題而不得不放棄生命,於是有了醫保制度,有了慈善機構,但必須要承認,制度在任何時候也不可能做到全覆蓋,一定有些艱難的決定還是要自己來做。因此,即使當事人遵循患者意見選擇了保守治療,他也不應當受到公眾的指責,不僅因為這並非一定是更壞的選擇,也因為這本就是他們的權利——以何種方式接受自己生命的逝去。
來源:紅網 作者:宋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