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精准對接供給與需求
http://www.CRNTT.com   2019-02-17 08:26:59


  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你想象中的鄉村戲台是什麼樣子的?

  春節期間,網絡上一段秦腔表演的視頻火了:石頭壘高台,土墻一圍,棉布一搭,就成了露天戲台。漫天黃沙飛揚,演員們卻行頭齊整,賣力唱著粗獷的曲調;“站客”們看得津津有味、連聲叫好。

  在平均海拔2430米、條件如此簡陋的甘肅隴南扎嘛拉村裡,村民們為了一台社火戲總是這麼“拼”。原生態的舞台、接地氣的唱法令人動容,置身其中的鄉親們,傳遞出一種質樸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面對日益豐富、逐步升級的農村文化需求,如何建立健全基礎文化設施,同時培育一種更有品質的鄉村生活方式與價值信仰,以充盈鄉親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建好“戲台”是開始。曾幾何時,村子裡的文化陣地無非“老三樣”——露天電影院、鄉村舞台和說書場,活動通常人氣爆棚,但不是“看了這場沒下場”,就是“想吃包子給饅頭”,總量偏少、種類單一。

  如今,隨著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各地在探索實施加強公共文化設施與服務建設,補齊供給短板。甘肅實施“鄉村舞台”項目,建起一個個有書讀、有戲看、有科普培訓的農村文化活動陣地;浙江文化禮堂、安徽農民文化樂園、山東文化大院等惠民工程紛紛落地;“村晚”、農家健身舞、廣場文化周等多彩活動,在街頭巷尾、農家院舍蔚然成風。

  用好“戲台”是關鍵。今天的鄉村,文化大餐“上桌率”越來越高,追求一步到位,往往很難“對味”。很多人有如此觀察:比之高大上的劇院,有時鄉村戲台反而人氣更旺。為啥?舞台是村裡的、演員是村裡的、觀眾是村裡的,甚至演出的劇目也是村裡代代流傳的本子……農民“按需定制”文化服務,以文藝的方式整合家鄉資源、講述鄉村流變的故事,不愁沒好戲,更不怕沒人看。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生命力,得看“有沒有”,還得看“好不好”“准不准”,拴不拴得住鄉親們的心。精准對接文化供給與時代需求,持續不斷地注入原汁原味的精神文化養分,才能讓人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更加充沛。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陳圓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