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是中國企業科技自立繞不過的關卡。對此,只能算戰略賬,不能算財務賬。
風霜刀劍嚴相逼,似乎可以用來形容當下華為的處境。由於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被迫“斷供”,華為海思麒麟芯片的核心——CPU架構面臨得不到授權的問題。
有數據顯示,ARM架構的處理器幾乎覆蓋了目前95%以上的手機設備,華為也並不例外。因此,ARM斷供華為被業內人士稱為“釜底抽薪之舉”,從根子上打擊華為芯片的“備胎計劃”。
四面圍城,華為該如何突出重圍?日前網上披露了任正非的一篇內部郵件。在這封郵件裡,任正非表示:“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郵件內容顯示,華為正著手調整資源配置。要“退”的是不能領先、生命周期短的產品,要“進”的是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
可以說,這一調整,精確瞄准了華為乃至國內整個ICT(信息IT和通信技術CT結合)產業的短板。長期以來,我國的ICT行業普遍注重應用層面的投入,客觀上,這是中國市場的高成長性決定的。
中國市場直接從空白起跳,隨之而來的在應用層面的迭代更新就很快,好處是行業可以迅速積累發展資金,壞處則是在技術鏈、供應鏈上存在不少斷點,特別是在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領域。
都知道,時下國內的“網紅”技術是AI,MPOS、二維碼、雲平台、人臉識別等技術頻現,這自然也是業務驅動下ICT基礎技術的應用。
有人做了類比,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是修路的,軟件業務是開車的。也就是說,那些涵蓋各個服務領域的中間層及應用層,還得依托強大底層基礎設施能力。若沒有底層技術做基礎,很多軟件應用就是無本之木。
過去在一體化框架下,ICT產業可以全球分工協作,各吃各的蛋糕。但今天,ICT產業儼然已經成為全球信息科技產業博弈的前沿陣地,全球分工協作體系正被有意分割。
忽視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領域而導致的短板,就有可能成為中國ICT企業的致命罩門。英國ARM集團斷供有可能對海思麒麟芯片未來的技術和服務升級形成障礙,就是一次警訊。因此,更多ICT企業的戰略資源,都有必要向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傾斜。
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不是能即時產生效益的領域,但卻是ICT企業必須設立的護城河,是中國企業科技自立繞不過的關卡。對此,只能算戰略賬,不能算財務賬。
ICT產業的博弈已是短兵相接,不加大投入,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提高相關研發的容錯率,就會失去爭勝之機。
就目前而言,陷入重圍的國內ICT企業,有必要爭取緩衝期。通過自產與合作,維護包括低端、短周期產品在內的全產業鏈,擴大第三方應用程序商店的朋友圈,安排縝密的產品迭代周期,這些都是人員轉行、保持市場份額的需要。戰略調整必然產生一定的陣痛。但這是讓5G、車聯網、雲技術效益得以釋放的先手。有理由相信,中國ICT產業在補好短板後,未來將更加強健。
來源:新京報 作者:徐立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