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內的城市如何分工協作?
2019年發改委印發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動中心城市集聚創新要素、提升經濟密度、增強高端服務功能,形成以現代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土地、人力等綜合成本低的優勢,積極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推動製造業規模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形成以先進製造為主的產業結構。
2019年,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0%,遠遠超出北上廣三大一線城市。這是否也意味著,在深圳都市圈,將來有著更大的產業轉移、承接的空間?
深圳前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傑認為,讓更多的製造、生產能力遍布周邊,這才是大都市,而深圳的增長真正依靠的是大量的創新產業。
唐傑不久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到目前為止,深圳不可能只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解決問題,產業一定要走出去。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深圳都市圈,產業會形成分工,深圳強化生產性服務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地位,同時保留一定的製造業,莞惠河汕也將在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方面形成新的優勢。
事實上,深圳的產業外溢由來已久。數據顯示,2015年東莞引進的內資項目,34%源於深圳。
都市圈內部要加速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而此前自發形成的一體化,還需要哪些政策層面的支持?
一位政策研究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經濟指標仍然按照行政區域來統計,這決定了地方政府的考核和激勵方式,有的並不願意發生產業轉移,所以有必要建立起都市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