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5年,成功幫助15346個家庭團圓,其中找到走失者最快的用時不過60秒。日前,字節跳動公益發布了該平台發起的互聯網尋人項目的階段性進展。新聞發布會上,字節跳動公益還宣布成立“扶危濟困專項基金”,用於資助被“頭條尋人”找回但家庭貧困、身體殘疾或者罹患重大疾病的走失者。
新華每日電訊發表時評人趙雨晴文章表示,人口走失有著複雜的社會原因,包括殘障、失智,主動出走、尋求庇護,務工無著、尋親不遇、遭遇偷搶騙等,其中流動農民工、未成年人、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老年人等無疑是易走失人群。人口流動的加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大人口走失的風險,據《中國走失人口白皮書(2020)》測算,去年全國每天約有2739人次走失,全年走失達100萬人次。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每一個走失人口背後都是一個悲劇,是家庭的破碎、親情的割裂,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痛。
尋人一直是一個民生痛點。過去常見的尋人方式是電線杆張貼尋人啟事,大海撈針、效率低下,主要靠的是運氣。這種方式很容易錯過走失後的“鉑金24小時”和“黃金72小時”,導致尋回成功率低。而互聯網尋人開啟了另外一種尋人模式:以走失者失蹤地點為圓心,向特定半徑內的頭條用戶推送消息,依托網絡的便捷和技術的高效,將尋人信息以最快、最精准的方式傳遞給廣泛的人群。一部智能手機,一個推送彈窗,科技重新定義了尋人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尋人成本與時間,讓“大海撈針”變成了“精准找人”。
文章指出,互聯網平台作為掌握著先進的技術,鏈接最廣泛的用戶群體,在幫助走失者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瞄准這一社會痛點,加強與民政部門合作,帶動更多志願者的熱心參與,持續幫助尋找走失人口,並將之擴散到更廣泛意義上的尋人尋親,體現了企業的愛心、善心,也展現了企業“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社會責任感。而長期堅持地做下去,就是一份大功德。
通過科技的高效的連接和信息傳播,環衛工人、保安、出租車司機等各行各業的普通人,都參與到尋人的過程中來了。科技將人與人之間的善意連接在一起,描繪出一幅充滿溫情、溫馨的圖景,也充分展現了科技賦能社會治理,改善民生的積極意義,生動詮釋了科技向善的內涵。
令人欣慰的是,據上述白皮書統計,相比5年前,我國2020年走失人口減少近75%。這其中,社會保障救助體系完善、脫貧攻堅、“頭條尋人”的信息分發等技術能力提升,都是成為讓走失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
相對於較為龐大的人口走失數量來看,防止人口走失,調動包括互聯網平台在內的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利用技術應用、信息傳播優勢,創新尋人方式,能有效提高尋人效果。但尋人畢竟是一種事後的補救,並不能解決走失背後的種種問題。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成立專項基金,資助被“頭條尋人”找回但家庭貧困、身體殘疾或者罹患重大疾病的走失者,也抓住了人口走失背後的真問題,釋放了更大的善意,展現了企業更大的擔當。
文章強調,人口走失問題,是一個人口社會治理體系與能力的問題。從根本減少人口走失現象,還需要政府部門逐步完善相關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政策。要求民政、公安、衛健等部門逐步完善服務手段和協同方法,包括強化對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加強殘障、失智等特殊群體的針對性的保護、照護、完善對主動出走、尋求庇護等情緒型走失陷入困境人群的臨時救助、應急救助等,在公共服務層面分層分類施策,整體提升走失人口社會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