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外貿亮眼“成績單”給普通人帶來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22-01-17 11:54:09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據工人日報評論,海關總署1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以美元計價,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外貿質量提升也有新進展——國際市場份額更高,新型業態發展更快,開放平台的作用更強,主體活力更足,進出口結構更優。

  外貿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樞紐。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20個年頭,外貿額實現歷史性突破,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成績喜人。

  這樣一份看起來高大上的亮眼“成績單”,究竟給普通人帶來了哪些實惠?

  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19.5%,拉動GDP增長1.9個百分點,貢獻突出。

  GDP增長直接關係民生之本——就業。有研究表明,我國GDP每增長1%拉動就業約200萬人。按此粗略計算,前3季度,僅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就拉動就業增長約380萬人。

  具體來看,2021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企業56.7萬家,增加3.6萬家。其中,民營企業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58.2%。前10個月,新增備案登記的對外貿易經營者數量達15.4萬家,其中絕大部分為中小微外貿企業。這些企業是拉動就業的主力軍。此外,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也拓寬了社會靈活就業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外貿創新發展年”,商務部等積極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梯度轉移,支持中西部、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開展產業對接合作,培育認定首批13個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前11個月,中西部地區潛力不斷釋放,出口增長34.9%,高於整體出口的增速。梯度轉移取得成效,意味著更多的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此外,2021年,在13個縣市開展第一批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試點,邊境貿易帶動400萬邊民增收。同時,一系列國家級展會也給脫貧地區搭建了開拓國際市場的舞台。僅廣交會,就有超過2000家來自脫貧地區的企業交上國際朋友,這有利於帶動當地就業和居民增收。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更加開放的市場讓世界更多分享了我國經濟增長、消費繁榮帶來的紅利,也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全球”。2021年,消費品進口增長9.9%,特別是擴大優質產品的進口,更好地滿足了國內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比如,在去年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來自全球各地的尖貨集聚,上百款新品發布,涵蓋服飾箱包、美妝用品、食品酒飲、珠寶鑽石等數十個品類。“首發、首展、首秀”讓消費者目不暇接。

  穩外貿對穩住經濟基本盤至關重要,這看似是一個經濟課題,實際也事關民生。穩外貿的系列政策、進出口貿易、提升質量的舉措等,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不斷釋放民生紅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