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揚州仁豐裡的永樂琴坊中,古琴老師高廷鑫在彈奏《梅花三弄》。(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江蘇揚州廣陵區仁豐裡,這條700米長的巷子,讓遊客流連。
“我想要暖色系的配色”“該怎麼抖動扇子,出來的花紋才好看?”配色、勾漆、入水、提轉……仁豐裡遊客中心,遊客們體驗漆扇製作。
不遠處,永樂琴坊中傳來琴音,仿佛在山間盤旋,又似在水澗激蕩。“到揚州一定得聽古琴曲,今日得聽《梅花三弄》,可以心滿意足地回家了。”“00後”遊客王蕊說。
沿街區往裡走,鋦瓷工藝、雕版印刷、通草花製作……傳統文化展現新活力。
南北走向似魚脊椎骨,東西排列小巷似魚刺兒,呈魚骨狀的仁豐裡保留著隋唐時期的街巷肌理。青磚黑瓦、飛檐翹角,仍是古時江南建築風格,有旌忠寺、阮元家廟等歷史遺存十幾處。
入口處,一塊顯眼的招牌寫著“仁豐裡·非遺在說話”。這裡有非遺工作室15家,民居客棧、特色文化空間不時可見,店主們表示不愛做“老板”只願當“老師”,不為“生意”志在“創意”。
古老街巷訴說光陰的故事。地處江河交匯之地,望運河帆影、枕長江濤聲,揚州與中華文明兩大“動脈”結成命運共同體。其中,5.09平方公里的明清歷史城區完整保護,是揚州運河沿線最具煙火氣之地,分布著大小傳統街巷500多條,仍有8.5萬原住民。
巷道中古琴、揚州評話之音,與淘米洗菜、觀棋人語、自行車鈴聲交織在一起。
原住民,是歷史文化街區的靈魂。揚州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實踐中,根據建築完損程度進行適當修繕整治,提升、改善基礎設施,通過“住得好”讓老居民“留得下”。53歲的袁荔在老街出生、長大,18歲後曾搬離,幾年前再次搬回這裡。她說:“老建築和老鄰居都還在,改造後水電氣使用更方便。在這裡能看到揚州城的‘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