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應受資源與環境的約束 |
中評社訊╱題:重化工業時代的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目標 作者:蘇楊(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副研究員、博士
.當前中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情勢如何?
.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十一五」期間環保態勢會有甚麼樣的變化?
.「十一五」期間環保及生態建設的基本思路為何?
.重化工業時代中國的環保及生態建設目標是甚麼?
「環境就是生活質量」,甚至「環境就是生產力」,但與這種世界領先水平的認識不相配的是,以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為目標的中國的環境大勢不僅不領先,甚至「前途叵測」──迄今為止,事實總在顛覆各種「計劃」、「規劃」。
「十五」期間環保完成不盡人意
在離「十五」計劃結束僅有一年之際,中國的環境和生態變化仍然呈現「點上治理、面上污染」,面上的總量控制目標的完成情況和完成能力都不盡人意;而且與「九五」期間相比,「十五」期間環境恢復的勢頭出現停滯現象。
當然,的確也有少數值得樂觀的,例如:
──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目標多數完成,如對建設項目(包括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的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新排污費制度均已形成法規;
──發達地區尤其是發達地區的重點城市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上完成得較好。東部發達地區的重點城市如北京、上海、大連等,在工業污染治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上均進步明顯,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也基本達到預定目標。
但既然環境就是「生活質量」和生產力,對這種頭等國家大事不能只是簡單地表示樂觀或悲觀。要確保全面小康,必須從當前這種態勢預測未來中國環境變化的大勢以制定相應對策。
「十一五」期間生態和環境變化的態勢預測
根據目前的生態、環境變化態勢,並分析「十一五」期間的經濟增長形勢,預測「十一五」期間的生態和環境變化將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一、總體環境質量仍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這是因為隨著重化工業的高速發展,在技術水平、資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達標排放率等方面沒有發生質的飛躍的情況下,工業「三廢」排放總量仍可能增加。
二、東部發達地區的城市環境有優先恢復的可能。這一點不僅已為「十一五」期間若干大城市的事實所證明,而且在於東部有些地區已經初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環境設施市場化建設和運營機制,污染治理已經成為對民間資金較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
三、中西部地區生態惡化的勢頭有可能減緩。這一方面是因為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人口重心將進一步向東部遷移和向城鎮集中,中西部的生態更多地可以得到自然恢復;一方面是因為六大國家級林業工程投資的重點主要在中西部,且力度在不斷加大,這將較好地抑制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因素──過牧、濫墾、亂伐。
四、過去未引起重視的環境問題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顯現。僅舉三種新污染物為例:一是大量新合成的化學物質可能成為人類帶給自然的新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品種更加多樣和理化特徵更加穩定的石油化工產品;二是PM10等細顆粒物污染問題會由於城市建設規模的迅速擴大更加嚴重;三是大量的產品類廢棄物和廢水、廢氣處理產生的污泥等非傳統廢棄物將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環保產業的發展急劇增加。這些新污染物帶來的環境問題雖然祗是初露端倪,但由於其直接影響人居環境,必須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