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嘗試用一個“愛”字來概括這種神秘的力量。楊敖說,每次接到出國表演的邀請都很為難。因為國外邀請的表演時間都正值國內的表演旺季,對方一般只負責出國的路費和食宿,那麼自己的獅團每次出國都要蒙受金錢損失。但楊敖聽到能出國就渾身發熱,他說就算自己貼錢都想走出國門去,給異國他鄉的同胞們好好表演一把。黃欽添除了對外聯系業務,每天愛做的事情就是到處搜羅古舊的獅頭、兵器、道具,充實自己的獅藝博物館。
楊敖已經在籌備下一次出國演出,黃欽添的獅藝博物館中的珍貴古物也越來越多。這種存在於醒獅人骨子裡的文化情懷和草根氣質,千餘年來從未間斷過自己的濃烈生長。他們一往無前不圖回報的舉動,往往讓已經麻木於物質主義的我們有些惘然:回望我們自己的足跡,需要挽救的,到底是他們,還是我們?
【起源】
舞獅源自漢代,在唐代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廣東醒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北獅)脫胎而來的,大體上是在五代十國之後,從中原流傳到嶺南地區民間的。
南獅流行於南方,北獅則盛行於北方各地。南獅表演有采青過程;北獅的“引獅員”不僅是表演者也是指揮者,但沒有采青程序。南獅“獅頭”與“獅被”緊密相連,而北獅是分開的,表演時捆綁在一起。南獅頭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稱為醒獅。
【點睛】
凡新獅子要請德高望重者為獅子點睛,一般先點左眼再點右眼。傳統認為,新獅子經過開光點睛後,才有靈氣。
【采青】
清末義軍四起,朝廷遂禁止民間習武,反清義士就以舞獅作為強身健體、密謀革命的手段。後來,廣東醒獅更添加了“吃生菜”的高潮環節,稱為“采青”(踩清),意把清朝吃掉。
後來醒獅踩青遂作為一項固定習俗保留了下來。所謂“青”,是一小捆生菜、扎上“利市”(紅包)、香煙等;由主家設青,一則代表吉祥好運,二則作為對舞獅者的獎賞。
“這門手藝就像件舍不得扔的舊棉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