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圓樓。 |
獨特的遷移背景和崇正堅韌的民族性格造就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土樓就是其中永值探討的主題。漫長的遷移歷史和華夏傳統的智慧,使得客家人的民居既帶有濃厚的儒家思想痕跡,如祖堂在上,上下廳堂、主次分明、對稱格局等,同時又極富地方特色。
客家土樓的建築方式也較為特別,他就地取生土築牆,在生土中除了加入竹枝、木條或黃泥、石灰、沙外,有的還在裏邊加入桐油、糯米飯、紅塘、蛋清等粘性物,使得土牆異常堅固。客家土樓分為圓樓、五鳳樓、圍龍屋幾類,此外還有八卦形,半圓、馬蹄形的土樓樣式等,它們較為集中的分佈在福建西部,廣東東部,江西南部的50多個縣市。
圓樓是客家比較流行的民居類型,即圓形土樓。
這種圓形的建築物劃分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小的土樓往往有2至3層高,只有一個圍屋。中等的圓屋通常是3至4層高,而它的圍屋則是裏一圈外一圈,或者是僅有一個外圈,但裏邊的開放空間相當大。大型的圓土樓則有4至5層,裏麵包圍的圍屋多達3圈。最小的圓樓裏的房間大約有12-18間,而一般的小圓樓大都有21-28間左右。中等的大約有30-40間。大的基本上都在42-58間左右,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最大的土圓樓竟達六七十間。
圓樓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圓土樓是3層的,裏邊居住有20家的居民,人數有100以上。這種具有群居傾向的圓形土樓往往會有一個主要的出入口。它的牆厚度達1米多,其主要出入口的門用鋼鐵填補,並用兩根水平的木把穿閂,當門開的時候,木閂縮回牆中,即使木閂被鋸開,這種鎖門的裝置依然完整無損。
進入大門是一個很大的天井庭院,圓屋裏的所有房間的門和窗都朝這裏開。
低層除了這個天井和樓梯,所有的房間都用作廚房和餐廳,第二層的房間一般是儲藏間,人住在第三層。每一層的房間都完全一樣,並且每個房間前面都會有一個走廊,由於房間是圓形的座落,因此走廊也就圍成了一圈。從一層到另一層一般都會有四個樓梯供上下。所以,居住在圓樓的客家人都會擁有這樣的居住單元:低樓的廚房,用作儲存糧穀雜物的二層房間和作為起居的三層房間。如果圍屋內沒有那個圓形共用的走廊的話,每家每戶都有自己單獨的上下樓梯。在福建永定縣,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圓樓,其中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的“承啟樓”全樓內外共4圈,外高內低,外大內小。外圈周長229.34米,高12.4米,低層牆厚1.5米。有4層,每層有72間房。全樓總面積5376.2米,共400間房,中心為方形的祖宗祠堂。
典型的客家圓樓中每間房間大約為10-13平方米大小,較大的有15平方。圍屋的所有朝外的窗口都是非常的小,而朝裏的窗則是盡可能的大,在底層一般都不會有朝外的窗口。這種圓形的龐然大物往往建於15世紀以前,所以不得不作這些防禦方面的考慮據說,在明朝的時候,日本強盜侵擾沿海地區,大片的居民都身受其害,僅有客家地區倖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