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德國制定對華戰略不應走極端
http://www.CRNTT.com   2022-11-25 11:51:11


11月4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新華社記者 翟健嵐 攝)
  中評社香港11月25日電/以下是我個人的拙見,它基於我在中國30年的工作經驗,其中20年是作為《南德意志報》和其他媒體的記者,之後10年則是作為在華跨國企業首席執行官的戰略顧問。

  德國《資本》月刊網站11月19日載文《在磕頭與戰爭怒吼之間——德國人關於中國的辯論只會走極端》,文章說,早在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之前,“抨擊中國”就已經在德國政界和媒體中成為一門新興的大衆運動。突然間,評價德中經濟關系就只剩下一個角度,那就是“對中國的依賴”。

  這種觀點太過狹隘。不僅因為經濟合作總是會讓雙方相互依賴,而且也因為德國的很大一部分財富源於與中國的交往。據德國經濟研究所估計,德國約有110萬個就業崗位都依賴對華貿易。

  另一個原因也讓將討論限制在一個維度的行為顯得很膚淺: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需要中國的程度將超過中國需要我們的程度。例如,抗擊氣候變化的鬥爭如果能取勝,那一定是在中國取勝。

  我無意否認德國和歐洲在氣候保護方面的熱情,但如果沒有與中國的合作,我們的力量是不够的。

  為中國提供德國的環保科技比突然全面質疑兩國的經濟關系要有意義得多。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將中國徹底排除在先進半導體市場之外的企圖也不僅僅是小打小鬧的保護主義,還會破壞世界氣候。因為高效芯片不僅生產可再生能源時需要,還會被用來建造高效儲能設施。

  受意識形態驅動的抨擊中國者認為,必須通過收回美國或歐洲的高科技來“懲罰邪惡的中國”。這種做法可能很快就會變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早已不是模仿大國。在電動汽車、風能和太陽能等領域,中國已在世界領先。無論你喜不喜歡,中國現在都是世界的焦點。德國汽車制造商現在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已經沒有底氣再睥睨中國同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