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
中評社香港3月7日電/英國《金融時報》3月6日載文《“中國模式”穩中有變》,摘要如下:
又是一年“兩會”時,作爲中國現行政治體制下最複雜最龐大的舞臺,“兩會”因爲集中了中國各階層、各領域决策參與者的聲音,而成爲洞悉中國政策走向的風向標。經歷了2008這一多事之秋,2009年,全球經濟勢將繼續震蕩,國內形勢也更趨複雜,一直在摸索一條屬于自己發展模式的中國,再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
政協開幕會上,賈慶林在其報告開篇即稱2008爲“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接下來的“工作回顧”中,抗震救灾和北京奧運都被特意提出作爲單獨段落出現。賈慶林報告突出兩個兩個“穩”字。一是經濟:“著力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社會:“著力促進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穩定”。
雖然與去年相比,中國經濟的溫度已是“冰火兩重天”,但中國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仍然與去年有不少重合,“兩會”之前網上統計的十大議題中,反腐倡廉依然位列榜首,連溫家寶都對此坦言感到吃驚。從政府到百姓的核心關切仍集中于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等“民生”話題。
政協、人大的兩場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趙啓正和李肇星分別就法國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中國軍費等的問題慷慨陳詞。這恐怕不僅僅是一種民族感情的宣泄,更顯示出中國領導人面對西方世界深陷金融危機而愈發自信。
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場經濟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絕對主導地位,“中國模式”傳統上更多的運用政府力量干預經濟,在社會領域政府也保持較强的控制力,公民社會發展薄弱。至少在經濟領域,全球經濟低迷絲毫沒有動搖中國人對自身發展模式的信心,西方國家在市場失靈之時不得不紛紛將金融機構國有化,中國人戲謔發達國家如今有了越來越多的“國有銀行”。如李肇星所言,這讓他們看到了化“危”爲“機”,證明“中國模式”可以與西方“叫板”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