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預測,今年大概只有300多萬的學生能够找到工作,不到應届畢業生的一半。 |
中評社香港3月10日電/英國《金融時報》3月9日載文《中國大學生找工作難在哪?》,摘要如下:
大學生就業難無疑是今年“兩會”上最熱的話題之一。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寫入了“爲大學生找工作”的具體措施。3月7日,人大、政協的兩場新聞發布會也均與此話題密切相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稱,到2008年底,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而2009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11萬人,比2008年增加52萬人。大學生就業被普遍認爲進入30年來最艱難的時期。民進中央常委、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在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預測,今年大概只有300多萬的學生能够找到工作,不到應届畢業生的一半。
中國人自古相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期望只要一朝金榜題名,便可“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近年來,隨著考試壓力增大和受教育成本的增加,許多普通中國家庭爲了培養一個大學生付出了無數心力、財力,對孩子大學畢業後找個好工作,改變自身命運,改善家庭條件的期望也自然增高。因此,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僅會直接威脅社會穩定,更會從根本上動搖整個社會對知識,對公平的信念,損害社會健康發展的根基。
中國社會對大學生找工作難的討論,也逐漸深入到對教育體制的追問。加之目前被熱議的高三學生“快被逼瘋了”的訴苦信和高中是否應取消文理分科問題,對中國教育體制如何更加公平、合理的新一輪反思正浮出水面。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持續多年的高校大力擴招近來廣受攻擊,支持者辯解稱大學生就業難受國際形勢、經濟周期等各方面影響,不是擴招惹得禍。然而,同樣面對經濟危機,爲什麽偏偏大學生這一受過高層次教育的人群就業困難最爲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