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也是這樣。假如說現在的共識是各國應當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來應對信貸危機,那麽中國比大多數國家都更有優勢。中國擁有巨額經常項目順差,這就是說,國內有不少儲蓄可供北京政府彙集起來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雖然西方評論員一直對中國的銀行這些年來積累的壞賬感到憂心忡忡,但現在的情况恰恰相反。
製造壞賬的是西方銀行,而且西方政府正效仿中國那種由國家指導放款的模式,這頗具諷刺意味。
不過,關鍵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的銀行從一開始就不玩證券化游戲,它們的貸款更多地取自大量老式儲蓄,這就降低了國內信貸危機風險。
中國的復原力從兩個重要方面改變了這場全球經濟下滑態勢的特點。首先,農礦産品生産國——在衰退期間一般都會因爲農礦産品價格暴跌而損失慘重——的情况比通常要好一點。中國是世界上許多金屬的最大消耗國,石油消耗量僅次于美國。假如沒有中國,農礦産品價格的下跌幅度會更大。對于中東地區、拉美部分地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來說,這是個令人高興的消息。
其次,對于那些擔心過于依賴美國經濟的國家來說,中國提供了一個减輕脆弱性的機會。假如說中國的經濟周期與美國幷非息息相關,那麽,各國與中國建立經濟聯繫來分散風險就是完全有道理的。
中國已經在爲此要價。它越來越多地簽訂以人民幣而非美元爲記賬貨幣的長期貿易協議,其作用是慢慢把人民幣變成一種可取代美元的儲備貨幣。儘管距離中國主宰世界經濟還有很長時間,但我們恐怕已經看到了美國的全球經濟霸主地位日漸式微的最初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