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新華社今天報道,今年1-4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27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1%,連續7個月出現下降。
作為全國開放程度最高以及外資最為集中之地,上海1-4月新批外商投資項目數量和吸引合同外資金額出現了多年罕見的下降勢頭:同比分別下降15%和11%左右;依靠過去吸引外資的“老底”,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勉強增長3%,但正增長越來越難以維持。
上述統計顯示,即使是“好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上海,同樣和全國一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外資下滑形勢;而在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連續7個月下降的背後,是更為嚴重的合同外資下降。上海市外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錦屏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全球經濟下滑預期加重的情況下,我國吸引外資持續下降的後續影響值得重視,研究出台相關的扶持政策應盡早提上議事日程。
增值稅改革中的“外企不適應症”
從2009年起,我國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企業因此一年可減負1200億元人民幣。但出乎意料的是,許多外資企業對此出現了“不適應症”。
據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人士介紹,增值稅轉型改革對外資企業的負面影響以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中心最為突出。儘管有銷項稅後可以進行抵扣,但外資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反映增加了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得不償失”,部分高新技術類外企,產品全部外銷,不能按銷項稅抵扣;對外資研發中心來說,由於不存在銷項稅,只有營業稅,因此外資研發中心的設備投資成本將因增值稅轉型改革一下子增加17%,運營和投資成本將大幅提高。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新實施的增值稅轉型改革,影響較大的恰恰是我國長期以來重點引進的先進製造業和研發中心等鼓勵類外資項目。相比較而言,對於一般的外資企業(非鼓勵類)卻是有利的。因為非鼓勵類外資企業原先徵稅進口的設備在以後的經營中可以進行抵扣,從而降低了經營成本。
“這表明增值稅轉型改革還存在進一步完善的地方。特別是在當前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新政策的實施,應該充分考慮對保經濟增長、對引進外資政策的長期穩健執行是否有利。”劉錦屏說。
需防範外企“關停並轉”現象升級
今年以來,由於國際市場萎縮以及自身經營不善等原因,上海兩家知名外資企業出現“關停並轉”:先是英特爾公司宣布整合在華生產運營,將上海浦東芯片封裝測試工廠的業務轉移到成都工廠,此舉意味著關閉上海工廠,涉及到2000多名員工生計;隨後惠而浦關閉了其在浦東的洗衣機工廠,宣布將在華洗衣機生產整合至浙江省。
據了解,2008年9月份以前,上海外資企業經營收入和利潤增幅增長還都在兩成以上,此後逐月下滑。截至目前,上海外企雖然沒有出現規模性的“關停並轉”,但類似英特爾、惠而浦存在整合資源、降低人工和生產成本需求的外企不在少數。
從海關統計看,一季度,上海全市的出口和進口同比分別下降20.8%和32.1%,但外資企業的這兩項指標降幅分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外資企業一貫“擅長”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降幅更是明顯。這表明外資企業受金融危機以及國際市場萎縮影響更為嚴重,經營狀況不容樂觀。
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研究員汪明建議,以英特爾和惠而浦為前車之鑒,各地應加強外資企業、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的經營狀況調查,建立相關的商務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同時重視其解決生產經營困難的解決,在危急時刻施以援手,共渡難關。
我國仍有吸引外資的新優勢和新機遇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專家黃峰預測,受國際大環境影響,我國今年吸引外資可能“告別高峰、轉入低谷”,但我國仍有吸引外資的新優勢和新機遇。以上海為例,3年前,服務業吸引外資占合同外資總額比例就已達到了三分之二左右,並在近大半年的金融危機中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1-4月,以總部型經濟、商業、物流、金融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吸引合同外資同比增長了近四成。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專家宋錦標認為,雖然吸收新的外資形勢嚴峻,但考慮到我國經濟總體上受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國家又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因此也不排除2009年新批外資項目和規模走出一條“前降後升”的曲線。“因為經濟增長率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擴張動力和盈利水平,只要具有市場成長前景,外商直接投資就會投入甚至增長。”
宋錦標認為,歷史經驗表明,發達國家經濟形勢不好時,更會側重於降低成本,對技術轉移的限制會相對寬鬆,企業拓展新市場的願望也會更加強烈,高新技術、服務外包向外轉移的可能性將增加。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相對安全,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具備形成外資進入“孤島”效應的條件。他建議,如果國家表現出更加開放的姿態,實施更具扶持力度的政策舉措,這次金融危機就有可能是我國引進高新技術、引進急需產業的良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