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權外交”不適用于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1 09:50:57  


5月27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由衆議院議長佩洛西率領的美國國會衆議院訪華代表團。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英國《生存》雙月刊6月號載文《中國民主化的外交政策》,摘要如下:

  西方給中國的人權壓力似乎是以如下看法爲前提的:中國政府和中國社會之間是仇敵般的關係,這就需要外界人士代表希望獲得更多民權的中國受壓迫民衆說話。然而,大多數中國人幷不歡迎對其政府的這種批評。相反,他們支持國家的立場:中國已提高了成百上千萬人的生活水平,使包含社會經濟權利的人權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步。

  近年來,中國媒體持續不斷地宣揚如下觀點:中國的成就使它有權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北京現在肩負著不辱衆望的重擔。總的說來,中國人期望政府獲得維持中國人財富和生活水平持續上揚所必需的資源和經濟機遇。他們期望北京維護中國的“主權”——通常認爲這個詞指的是中國擁有或聲稱擁有的土地、海洋和領空。中國人還期望他們的領導人堅持要求國際社會給予中國應有的尊重和聲望。

  與康德的嘲弄相反,儘管中國不是個(西方人認爲的)“民主國家”,它的外交政策立場却得到中國廣大民衆的支持。同樣,康德的理論可能會使我們認爲,中國國家領導人對輿論幷不敏感,因爲他們幷非民選領導人,如果這樣想將是個危險的錯誤。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