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三個切入點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實現了長達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然而,由於血液循環不穩定,增長率的變動比較大。
從依賴出口到刺激內需
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促進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是必然趨勢。通過引進外資並使之承擔出口義務,以此保持了外匯平衡,而且促進了出口,賺取了外匯。中國用賺取的外匯從發達國家購買了先進設備和技術。
在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中,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對處於追趕階段的中國經濟來說,對戰後日本實施的以投資與出口為支柱的“比較優勢模式”進行了改良的中國式發展模式產生了相當大的效果。
當然,也不是沒有令人擔憂的問題。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弱點是必須確保海外出口市場。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一味依賴對美出口的經濟發展存在不穩定性。但現實問題是,世界上沒有哪個市場可以取代美國市場。
以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中國承諾對外開放國內市場。開放市場不僅可以促進國際貿易,而且可以利用個部壓力來促進國內經濟改革。事實上,此後國有企業民營化取得了進展,也促進了國內市場競爭。但是,由於養老金、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功能喪失,國有企業改革的正式開展曾一度抑制了消費,即內需。社會保障制度的重新構築目前還在進行當中。
打造亞洲共同市場
通過幾十年的改革,中國產業結構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實現了從農業到製造業的轉變。這是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原因。如今,中國經濟正處於深化改革的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