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如何應對國際力量再“集團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7 09:56:50  


 
  實際上,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通過組建自己的集團,表達它們參加國際秩序的強烈願望,所謂的“金磚四國”即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之間正在形成中的“G4”就是很好的說明。

  首先應當意識到,目前的國際力量再集團化的主導者還是西方,尤其是美國。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儘管在崛起,但很難挑戰主導現存秩序的西方和美國。這不僅僅是因為實力問題,而更重要的是這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都選擇了加入現存國際秩序,而非另起爐灶。這使得美國在再集團化過程中仍然繼續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那麼,美國如何重組國際集團呢?不外兩種選擇。一是現存組織的無限制擴大。這可從G7擴大到G20過程中可以看出。但是,這種做法儘管擴大了很多國家的參與權,但組織運作的效率就成為問題。G20好像一個小型的聯合國。另外一種做法就是讓其他一些變得不那麼重要的國家“退出”。先有國家退出,才有國家進入。這是美國設想中的G4背後的理性。

中國面臨不同的選擇

  無論哪種做法,都會對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就是說,中國面臨不同的選擇。但中國做何種選擇不僅會影響其內部發展,也會影響其國際關係。中國應當作何種選擇?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側重於學習其他大國崛起的經驗。這方面中國做得很成功。在短短三十來年的時間裡,中國崛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各國儘管對中國發展的一些方面持這樣那樣的批評,但所有國家都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崛起。現在,對中國來說,首要的任務是可持續的崛起,做一個可持續的大國。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必須總結其它大國失敗的教訓。

  中國可以從其他大國國際結盟的經驗中學到深刻的教訓。那就是,如果結盟不當,經常導致或者加速大國的衰落。從歷史上看,集團化是西方國際政治的行為邏輯。中國並沒有這樣的傳統。但如果說集團化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的現實,中國別無選擇;或者說,中國不得不參加或者組織這樣那樣的國際集團,但中國可以選擇加入或者組織什麼樣的集團。

  集團化具有不同的傾向性。最顯著的一類是針對另一國家或者集團的國際或者區域集團。例如冷戰期間,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集團和以前蘇聯為中心的共產主義集團。這樣的對立性集團的最終結果是導致組織這些集團的大國的衰落。道理很簡單,你如果結成聯盟,那麼就會有其他的聯盟產生來對付你。集團本來是為了應付國際政治中所謂的“無政府狀態”,結果反而製造和加劇了這種無政府狀態。前蘇聯是在和美國集團的對抗中走向衰落的。在對抗中生存下來的西方集團對美國也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蘇聯解體之後,西方集團開始尋找新的對抗目標,經常把崛起中的中國視為競爭者,甚至是“敵人”。幸運的是,中國作出了和前蘇聯全然不同的選擇。可以說,中國的這個選擇是造就國際政治目前這個格局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