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東亞共同體 中國無虞邊緣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8 09:28:17  


 
  意外的是,作為亞洲經濟龍頭的中國,似乎成了一個附和者,對日本的構想“高調、有條件支持”,對美國要求加入東亞共同體則“絕不表示同意、但也絕不正式反對”。在別人忙著將東亞“做大”時,北京卻在呼籲維持東盟10+3的平台。這會造成中國被邊緣化嗎?答案顯然是不。

  一來,東亞各國經濟和制度不一,實現東亞共同體不能一蹴而就。眼下各家所爭仍是模式的首倡權,並非一個成熟機制內已經固化和穩定的領導權。而無論哪個模式,都不可能“去中國化”,反而還會為了增加其模式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爭相尋求中國的支持。中國不參與這種無謂的紛爭,有利於鞏固經濟高速穩定增長的環境。

  二來,國際輿論都認為中美兩國正主導全球經濟,預料中國明年更會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自身的國力規模已決定了中國不會只是一個地區大國。尤其是當這個區域內還存在所謂“中國威脅論”時,中國沒必要為了爭奪東亞共同體的主導權而樹敵,反可以此促使這些“威脅論”不攻自破。

  三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東亞合作大都以東盟為基礎搭建平台。不管是10+1、10+3,還是東亞峰會,都發端於東盟首腦會議,衍生出東亞地區合作特有的“多輔多軸”型合作模式。東盟在東亞合作中居於明顯的主導地位,是實至名歸。而要構建東亞共同體,也就理應在此機制上緩步徐行,不宜盲目擴大成員國和議題——這有歐洲共同體的萌芽和發展作為參考。

  當年“老歐洲”因擁有相似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治經濟制度、文化與價值觀,容易拆除“藩籬”,仍走過了一段曲折歷程,而如今東亞國家之間既有政治“鐵幕”相隔,也有歷史“鴻溝”相阻,其整合難度只會更大。由於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和政治分歧,擁有10個成員國、人口超過5億的東盟能否按理論,到2015年建立共同市場,都令人懷疑。更遑論成功整合占據東亞經濟絕對重心的東北亞——中日韓三國GDP合計已達7萬多億美元之巨,占到世界的16%,人口則接近全球的四分之一。東亞要想最終發展成形同歐盟的共同體,當下以經貿為先導,局部範圍先行整合,鞏固雙邊、多邊經濟合作,穩步推進,可能是更為務實的選擇。

  事實上,作為最早與東盟整合的國家,中國這個曾被東盟成立時刻意制衡與防範的對象,已讓東盟嘗到了經貿合作的甜頭,更形成了驚人牽引力——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近期紛紛轉向東盟、構想東亞共同體的動作,就與此大有關聯。

  在惠及19億人口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明年1月1日正式建成前,溫家寶此次出席峰會多數時候都在討論如何擴展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並簽署多項投資大單,正是夯實合作基石的理智之舉。唯此,東亞共同體的美景才有早日成真的一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