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日如何構建合作長期框架切入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12 09:33:27  


 
  政治上,在鳩山首相明確表示不會參拜靖國神社後,中日關係中暫時不存在重大的“刺激”。雙方合作編寫歷史教科書在繼續進行中。日本天皇破例會見習近平副主席,說明日本非常重視與中國建立穩定的政治關係。對於建立東亞共同體,雙方都意識到這是大勢所趨,區別在於中國主張首先在“東盟+中日韓”(10+3)的框架內進行,日本則主張還要加上印度、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三國(10+6)。

  因此,可以認定:未來2至3年內,中日關係將走向進一步合作;未來5至10年內,只要日本領導人不進行“小泉式操作”,雙方的軍事合作不撼動美日同盟(可能性不大),中日合作也會進一步深化;如何構建雙邊合作不斷深化的長期框架,則是中日雙方應該著手謀劃的重大課題。

  中日雙方目前都屬於“有全球影響力的地區大國”,日本謀求從“經濟大國、政治‘小’國”轉身為“全球政治經濟大國”,或者說“普通國家”;中國則希望從“政治大國、經濟‘小’國”發展為“全球政治經濟大國”。

  日本“先經濟後政治”的國家發展道路,在吉田茂時期已經確立。20世紀80年代,中曾根康弘根據當時日本在全球的經濟地位首次明確提出日本要當“政治大國”,這一目標在20世紀90年代因為遭遇“失去的十年”而受挫。21世紀初,小泉純一郎試圖通過“靠緊美國”的外交戰略來實現這一目標(如修憲與爭取“入常”),但沒有取得明顯成效。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亞太地區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擴展等因素,促使新上台的民主黨政府轉而採取“親美入亞”的外交戰略,在保持“對美外交基軸”的前提下,明顯增加了亞洲鄰國在外交中的分量,因而提出“友愛外交”,主張建立東亞共同體。但是,意識到自己的經濟發展後勁難以匹敵中國,加上顧忌美國的反應,日本主張共同體應包括印度、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三個非東亞國家。這顯示日本意識到區域一體化的必要性,卻又對與中國聯手充當東亞整合的雙發動機缺乏膽略與信心。

  “10+6”模式將大大減緩東亞整合進程。中國堅信,只有“10+3”模式才是真正可行的。

  我們的觀點是: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只能列為東亞共同體建成後再予以吸納的對象,日本應該放棄推行低效乃至不切實際的“10+6”模式,以“10+3”為基礎,與中國攜手,充當東亞整合的雙發動機。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中日合作不斷深化的長期框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