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之間的操控與反操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4 08:53:14  


 
  一是通過立法程序和行政命令來抑制中國産品的進口。例如,國會議員多次提出法案,主張對中國産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奧巴馬總統連續幾次發出行政命令,對中國數種産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等。二是試圖遙控中國的金融和貿易政策,借此扭轉長期蒙受貿易逆差的狀况。例如,美國政界、商界、輿論界和學術界彼此呼應,共同對中國施加壓力,目的是要迫使人民幣升值。三是打著履行國際責任的旗號,把應對氣候變化當作藉口,提出要對中國某些産品徵收“碳關稅”。其公開宣稱目的是要懲罰拒絕减排的中國企業,但其實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目的是要削弱中國産品的競爭力。

  簡言之,以糾正貿易不平衡的藉口來迫使人民幣升值,目的是要强逼中國讓渡部分金融主權;以應對氣候變化的藉口來徵收“碳關稅”,目的是要遏制中國的製造業和工業化進程。

政商聯手,相互支持

  美國一直鼓吹要尊重市場力量,提倡自由和公平貿易。可是,一旦市場力量和自由貿易變得對自己不利時,政治干預就會隨之而來,並且都以正義的面目出現。在弱肉强食的早期帝國時代,歐洲列强就善于以正義的面目來迫使競爭對手就範,而美國的這種行為模式具有類似特點。

  當然,資本的運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市場的背後難免有非經濟杠杆在起作用。但美國用政治力量來干預國際貿易,用商業手段來壓迫他國內政,其能力和技巧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

  近日,美國政商再次聯手,以維護信息自由流通為名義,以谷歌退出中國市場為要挾,試圖在政治效應和商業利益上雙雙獲利。這是美國政治和資本彼此呼應、相互支持的最新事例。不過,與昔日帝國維持地緣優勢和實力平衡相比,美國要在國際經貿事務中長期維持主導地位,不再那麼容易。尤其是在中美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糾葛,使美國越來越難以從心所欲。至今為止,美國之所以無法成功迫使中國改變匯率政策,無法通過限制中國産品進口來扭轉貿易逆差的局面,原因就在於此。

  從實力對比來看,美國有足夠的能力對中國構成傷害,但從利弊得失看,美國已經喪失這種决心。畢竟,中國是越來越重要的經濟體,它也有足夠的反操控能力,能夠對美國構成傷害。

  長期而言,中國的快速成長確實有可能對美國的霸主地位構成挑戰,但最近二十年來,為了遏制這種趨勢,美國能夠做的都已經做了。這就表明,美國往後要遏制中國,難度越來越大。

在矛盾政策中尋求平衡

  大而言之,美國在對華交往中必須趨利避害;但具體而言,它只有一個不得已的選擇,那就是以自相矛盾的政策來維繫利益平衡:一方面盡可能地遏制中國,削弱其後來居上之勢,另一方面又必須尊重其穩定發展,以便讓美國資本繼續擁有中國市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