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教育改革需公平與效率並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10 00:09:28  


 
  所謂“公平問題”主要是指,中國教育事業中長期存在的資源分配不均衡問題——由於資金投入不一和各地獲得的人才、政策不同而直接導致了各地教育水準的差異,以及人們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更加之近十年來大陸教育的過度市場化,使那種“以金錢多寡和權力大小論短長”的功利化規則在教育界大行其道,令教育變得越來越缺乏公平,越來越成為富人和強勢群體的遊戲。

  外界很難想象,在中國大陸,一個農村孩子與一個城裡孩子所得到的教育資源有怎樣的天壤之別,一個富家子弟和一個貧寒學子在求學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和付出的代價是何等不同。現實中的城鄉差異、東西部地區差異以及貧富差異同樣全部映照在中國教育事業中,這些真實的存在深深刺痛了社會,甚至動搖了公眾對政府的信心,危及社會穩定。

  今天,人們都把“知識改變命運”奉為真理,經濟學家們都把教育視為“促進一個國家長期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最可靠的途徑”,然而他們卻忘記了,達到這些的前提條件必須是,人們在平等基礎上公平享受教育資源。離開“公平”這一基礎,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失去意義,沒有價值。更遑論教育可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助動力,以及教育可造就“國之棟材和柱礎”——也就是教育中的“效率問題”。

  新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生前留下的“中國為何培養不出大家”這樣的疑問,其實質疑的就是中國教育的“效率”問題。雖說在教育的發展速度(學校數量和招生數量的擴張)方面,中國改革開放後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這不是“教育效率”的全部或本義。

  在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態勢下,逢課必考、逢校必考讓中國學生“有高分沒能力,有文憑沒文化”的現象不是在逐漸消除,而是得到進一步強化。即便是此前被大陸社會譽為“大膽改革”並寄予厚望的北大自主招生,最後同樣也不得不淪為“以分數論人才”的傳統“魔圈”中。這正如有網民所指出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研究生學習階段,中國教育儼然是一條標準化生產線,所有學子從這條線上一過,出來的全是“標準化物件”。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把學校辦成了工廠,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這顯然有悖於中國教育的初衷。

  如果說“公平問題”是中國教育改革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和出發點,那麼“效率問題”則可視為教改的初級目標。中國當前的教改必須公平與效率並重,而解決這兩大難題,不僅需要當局重新建構著眼於未來和國際化、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觀,更需要有創新制度、破除特權阻力、擺脫特殊利益集團糾葛、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否則,不僅“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願景難以實現,更無法給予人民以“希望”,推進中國社會的深層改革,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騰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