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韓國媒體關注中國春晚廣告收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2 15:25:49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要在十幾億華人中找到一個近30年來從沒看過CCTV春晚的人,一定很難。”一位新西蘭華文媒體負責人在看過今年的春晚後發出這樣的議論。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央視春晚,早已成為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圍繞這種中國人過年時的新“文化儀式”,各種爭論這些年就沒有降過溫,認為它“宏大、艶麗”的有,說它俗套、沒新意,成為“雞肋”的有,同情它“眾口難調”的也有。因為全球華人的議論紛紛,今年的春晚更是出人意料地在國際報道中成為與“中國春運”地位相等的又一個關注點。中國是個“晚會大國”,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如此多產晚會的國家。特別是春晚這樣的大型晚會,既讓韓國等媒體羨慕其巨額的經濟效益,又讓人不解為什麼日子好過了、文化上並不匱乏的中國人偏偏對一台“大雜燴”晚會“又愛又恨”。或許正是在這些羨慕和不解中,春晚逐漸成了世界了解中國多元文化和複雜社會心態的一個新窗口。

  “春晚”和“春運”一樣受世界關注

  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有類似中國春晚這樣的大型節目,現在連很多老外都知道“用晚會來慶祝已經成了中國的一種風俗”。《環球時報》駐日記者邀請早稻田大學四年級本科生笠井直子等日本朋友一起看了春晚。在日本年輕人看來,這是場“超級晚會”,很精彩,“大雜燴”的形式也讓人印象最深。在越南,幾位學習中文的越南人在觀看了春晚後對舞美燈光、服裝造型等頗為敬佩。河內國家大學學生阮德明表示,“中國在國慶、新年、春節等很多節日都會舉辦大型文藝晚會,從舞台設計到節目質量越來越具國際水準。”麥特是西班牙的教師,因為家中經常有中國留學生借住,她對中國春節和春晚有所了解。麥特贊嘆說:“這樣大型的活動要籌備很久,電視台能連續舉辦27年,本身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每年春節,我都看到很多華人特意凑到一起來看春晚,覺得很溫馨。”

  春晚在全球華人中引發的熱議成了多國媒體在“春運”之後報道中國春節的又一個重點。在同樣過春節的新加坡、韓國等周邊國家,對春晚的評論更顯“內行”。新加坡《聯合早報》一篇題為“春晚遲暮”的文章說,“按常識的標準,一台3/4節目不上座的晚會,已經是在失敗的邊緣了”。但文章也提到,在一些人看來,熱熱鬧鬧就是晚會的本意,“眾口難調,每年都能辦成這個樣子就蠻不錯了”。另一篇題為“春晚盛宴背後的文化衰落”的文章認為,如果從文化傳遞角度來說,春晚本身也是一場宣傳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最好場所,但從當前的春晚來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對接還不順利,“春晚本身也不斷經濟化了,在熱鬧的外衣下,藏著的是一種世俗文化的身體,而這些世俗文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經過嚴格性的提煉”。文章甚至說,“30多年前的那場文化災難導致文化人才的匱乏,後遺症一直到現在還在發作”。《聯合早報》2月19日還報道了中國網民戲稱的“虎年第一架”———作家韓寒在自己的博客中批評魔術師劉謙在春晚中的表演是“帶了一個詐騙團夥來,演了一出話劇”,而後者隨即也在自己的博客中進行了回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