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被錢收買了的文化怎能增強民族底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5 10:37:29  


 
  但是,仔細一看,各地相關機構及相關官員如此重視文化,並非是重視文化的教化和美育作用,也不是重視文化的滋養和浸潤功能。而是把文化當成了一種時髦的標簽,當成了一個招財進寶的童子。文化節只是起一個“搭台”的作用,“唱戲”的主角還是經濟。

  而為了經濟這個主角,一些地方甚至不惜肢解文化、篡改文化、仿造文化。甚至為了迎合低俗,吸引眼球,還不惜把紅色文化改造成迷信文化、異化成神話傳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依靠菩薩保佑、仙人幫助、星宿轉世才取得成功的。

  還有的地方,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把已經傳承了多少年、承載著多少歷史文化的建設毀掉,卻去建設一些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築。去年某地就把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孔廟拆掉,建成一個仿宋建築,讓人痛心不已。

  這正如馮驥才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文化都被錢收買了,我們反過來又拿文化賣錢,這是多麼可怕的惡性循環!”

  所以,從本質上說,文化建設、文化傳承應該是著重於對人的精神的塑造,對人的心靈的滋潤,對人的素質的提高;應該是注重於對社會文明的提升、對民族底蘊的增加、對民族氣質的培育,而非僅僅是為了白花花的銀子、黃燦燦的金子。

  因此,在文化建設上,要始終按照文化節的發展規律建設文化、發展文化,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教化作用、淨化作用, 讓文化為民族的繁榮、國家的發展注入充足的底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