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西南天災警示中國環保欠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9 10:17:02  


 
  事實上,對於水電站與經濟林種植生態影響研究的不足,這本身就暗示了有關方面對環保的重視程度還未盡如人意。 

  反思一場天災,除卻思考災難導因中的“人禍”因素外,也需檢討事前防災減災工作是否得利。天災固然不可避免,但是有效的預防與準備,能夠減少災後的損失。例如說,倘若房子建設得牢固,那自然災害中人命與經濟損失當可減少。同理,如果水利工程事先進行得當,旱區災民生產與生活必能少受缺水之苦。 

  水利部副部長劉寧上周就坦言,西南地區水利工程長期欠賬,病險水庫多,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損壞嚴重,在大旱面前不堪一擊。以問題突出的雲南省為例,該省有效灌溉只占耕地面積的37%。 

  而這不是雲南獨有的問題,由於財政投入不足,中國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乾旱面前束手無策,水利設施不堪重負。全國18億2600萬畝耕地中,有半數是沒有灌溉條件的“望天田”,即使是建成的8億6700萬畝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設施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問題,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 

  情況是如何演變至此?這又要回到知識界批評多時的“GDP主義”。建造發電站的經濟效益遠大於保障居民生活用水與農業灌溉的工程,因而前者數量猛增而後者年久失修。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猶如一個加速器,不計社會與環境資源代價地追求經濟發展,對經濟有利的事業迅猛發展,而經濟效益較低或回報較慢的工程乏人問津,最終不論是社會、環境都不堪重負,結構性矛盾不斷暴露。 

  這幾年重大天災不斷,平心而論,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急反應與協調能力都明顯提高:調遣部隊舒緩災情,調配救援物資與穩定物價,利用官方媒體主動發表信息穩定社會情緒,當局在許多方面都已經駕輕就熟。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每一次天災,都讓人發現又一個被忽略的領域,牽扯出一系列問題:2008年南方雪災,大批農民工滯留火車站的悲壯畫面,凸顯鐵路運力嚴重不足;四川地震後,滿目瘡痍的廢墟瓦礫與寶貴生命的損失讓各界驚覺縣鄉房屋與學校建築安全標準低下,而2010年的這場大旱,則是突出了對水利工程的長期忽視與工作缺失。 

  每一次災害,受創最大的總是弱勢的一方,農村農業是弱勢部門,環境也是一種“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苦難往往因撼動不了全局而遭到輕視,但是日積月累的矛盾對於社會整體經濟利益與安寧卻未必沒有影響。說到底,不論是社會的、還是環境的代價,欠賬遲早會在賬面上顯現,總是要還的。在大災後清理欠賬,既是一種無奈,也是必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