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網絡問政”能否帶來政府善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4 08:51:22  


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的聯合專訪,并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綫交流。圖爲溫家寶回答網友提問。
  中評社香港4月4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3日載文《中國“網絡問政”能否帶來政府善治》,文章說,“網絡問政”能否帶來政府良政和善治,需要一些前置條件,它們包括:網民作為一個群體對自身利益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關切和表達;政府的回應與透明化;“網絡問政”本身的去弊端化;政府對網民政治權利要求的態度等。摘要如下: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訪談實錄《信心與希望》一書近日出版發行。

  溫家寶的這本薄書並未收錄以他名字發表的文章、講話,而是把他兩次與網民在線交流的內容收錄其中。由此可見,這至少反映出溫家寶本人對上述兩次與網民的在線交流是很重視的。

  近年來,“網絡問政”在中國已漸成趨勢,並在政治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乃至今年“兩會”上,不少地方把“網絡問政”正式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溫家寶選擇在中國全國“兩會”前夕同幾億網民就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在線交流,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而兩次在線訪談,更進一步掀起了民眾的“網絡問政”熱情。

“網絡問政”不會自動達成善治

  中國有接近四億的網民規模,網民的文化水準和參與熱情也相對較高。中國政府要開展爭取民心的工作,網絡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

  從“網絡問政”的實際效果來看,從早年的“孫志剛事件”一直到去年的“鄧玉嬌事件”,大凡引起全社會關注和重視的公共問題和事件,都是最先由網絡發起或主要由網絡參與。網絡正在取代傳統媒體,發揮著對政府及官員的監督作用。如今沒有哪位官員願意隨意發表對網民不敬的言論,否則,極可能會葬送政治前途。

  有鑒於此,一些樂觀的評論者認為,“網絡問政”是中國特色的民主之路,將有助於中國的政治民主化,並在促進政府的良政和善治上發揮重要甚至主導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