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應該借鑒日本古城保護做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3 09:30:19  


 
  1978年,京都主辦世界第一屆歷史都市會議,25個世界古城代表參加。中國多次派代表團考察學習京都保護經驗。中國佛教大師趙樸初來到京都,對前往車站迎接他的清水寺104歲大西良慶長老稱讚京都:“堪稱此邦不忘本,保護文物到無形”。

  1957年開始,北京興起拆城墻的熱潮,“用大家喜愛的義務勞動的方式”,懷著“為社會主義祖國作貢獻的美好理想”,不計報酬,加班加點。有著“國門牌樓”美譽的前門五牌樓拆除,前門有軌電車停運,古樸的商業街區、京味的叫賣、天橋的雜耍,再也不見蹤影。長城等古跡,凡是用手可觸摸的地方,都刻著“某某到此一游”。有的建築物上加蓋小亭子、大屋頂,如同穿西裝戴瓜皮帽,即有悖於傳統,又無益於現代。曾幾何時,北京重工業比重很高,經濟結構在世界首都中絕無僅有。

  1996年11月,北京開始向民間募集舊城磚,重修一段殘存的古城墻。這無疑證實我們昔日走過一段多麼荒謬的歲月。進入21世紀,為了舉辦2008年奧運會,北京新建奧運體育場館,重建了永定門,繼而恢復重建前門大街。保護國子監街、什刹海、故宮和長城,以及舊皇城、歷史城市水系和古城基本架構,延伸傳統中軸線,以體現古都基本格局。

  人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歷史上對文物古跡的破壞,沒有不倫不類的當代建築夾雜其間,而是對文化街區實行有效保護,還用得上重建嗎?在現代化的今天,即使複建了整個老北京,那也不能成為古代文明。任何複古化和商業化的刻意雕琢都顯得做作,文明是自然而然生活的積累,是真正的歲月留痕與文化傳承。我們深深地希望,50 年,100年,甚至500年以後,前門大街再不需要重建來複古,只是點滴的修補和完善。那樣的北京,自信而莊嚴。日本行,中國更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