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央重招治樓價 不再“雷聲大雨點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21 10:01:49  


 
  由於不少炒家是靠借貸的杠杆效應來圖利,銀行扭緊“水喉”,他們較難借到錢,不得不售樓套現來應付資金需求。如果多炒家放盤離場,就會出現需求減而供應增的局面,滋生樓價向下的心理預期,令樓市結束上升周期。未來幾天的市場反應,將可見端倪。如果未如中央預期,不排除還有進一步的嚴厲措施。

  中央扭緊“水喉”“治理”樓價,避免經濟過熱,和年多前大開“水喉”力抗金融海嘯一樣,都是屬於逆經濟周期的政策,反映不全靠市場“無形之手”的管治哲學。

  資本主義傳統提倡政府愈少干預經濟愈好,任由市場供求自行調節找出平衡。金融海嘯一役,連最信奉這教條的美國政府亦出重手干預,各國央行也不停討論逆經濟周期的調控手法。

“逆經濟周期論”漸吃香

  市場“無形之手”並非無濟於事,不過,當市場波動的情況去到極端,自然調節會極為痛苦,不排除“痛死人”的可能。當年港府出動千億元“打大鰐”,官員的觀點就是,當香港經濟被推到懸崖邊,不能不反擊自救。這一哲學在金融海嘯後廣被各國政府應用,甚至跨國攜手挽救經濟。

  市場以往透過衍生工具的對衝緩和風險,但是近年衍生工具急速發展,對衝基金規模日大,已經形成喧賓奪主之局,以其杠杆式炒作、龐大資金以及信息透明度不足,反而令市場更加波動,泡沫更加膨脹,市場失衡的風險更大,加劇了市場調整的苦痛。

  近年的糧價危機和金融海嘯,足見其脫軌運作對經濟民生的破壞力。面對這股新興左右市場的力量,令政府的干預抗衡,究竟是怎樣的作用,不再如以前般黑白分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