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體面勞動” 中國知難而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30 09:51:55  


  中評社香港4月30日電/美國《僑報》4月29日載文《推進“體面勞動” 中國知難而行》,文章說,胡錦濤重提“體面勞動”,無疑向中國社會發出了清晰信號:靠人海戰術提高GDP總量的時代正在結束,以犧牲勞工權益、污染環境和大量耗費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不能再延續。摘要如下:

  中國總理溫家寶將“讓人民生活得有尊嚴”寫入今年的施政報告,使“尊嚴”成了社會熱詞;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五一勞動節前的一番闡述,又讓“體面勞動”成了社會熱詞。

  何謂“體面”?《現代漢語辭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增補本)的解釋是“光榮、光彩”,而中國民間一般理解為“榮耀、有身份”。因而有人以為,“體面勞動”就是“穿著體面、工作輕鬆、辦公環境寬敞明亮並且領著高薪的腦力勞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體面勞動”(decent work)的概念由國際勞工組織1999年提出,包括勞工的權利得到保護、有足夠的收入、充分的社會保護和足夠的工作崗位。這意味著,勞工不僅要有一份養家糊口的“活計”,而且能由此獲取廣泛的權利,過上體面的生活,主宰自己的命運。

  以此概念衡量中國勞工的處境,顯然距離“體面”還很遠。中共建制後,在相當長時間內過度強調社會主義的公有特性,對人的基本需求關切不當或甚少。在“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這類話語體系下,勞動力形同純粹的自然資源:“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多,吃得比豬差”、“四十歲前拿命來換錢,四十歲後拿錢來換命”等一系列流行語,揭示出勞工生計之苦;住不起房、買不起車、無暇旅遊、無餘力為子女和自身教育付費,加上不斷刺痛人們神經的礦難、討薪、驗肺等新聞,則顯示勞工顔面盡失。

  一個社會能給勞動者什麼地位,是其文明程度的一杆標尺。繼續以喪失體面作為生存代價,顯然不符合社會進步之需求,尤其是中國經濟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更要給經濟以“人道的面孔”,不僅要製造大量“飯碗”,而且要讓端著“飯碗”的人不致有“嗟來之食”的失落感、受傷感。從倡導多年的“提高就業質量”,不難看出中國高層的努力。而與之理念近似的“體面勞動”成為全球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必須遵循的價值導向後,中國在2001年簽署有關議程諒解備忘錄、2007年出台“體面勞動與中國國別計劃”,也清楚地反映了其向此目標邁進的願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