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將成“負責任全球化”的推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5 10:00:52  


 
“霸權穩定”與國際公共財

  國際關係上所謂“霸權穩定”(Hegemonic Stability)的概念源自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柏格於1973年出版的《蕭條中的世界,1929-1939》一書,他認為1929至1939年全球經濟蕭條乃因各國都理性但自私地追求本身利益,沒有國家肯出面領導國際社會共渡難關。“霸權穩定理論”正式的名稱則由國際政治學者柯漢(Robert Keohane)於1980年發表的《霸權穩定理論及國際經濟建制之變革,1967-1977》一文中提出。他認為“被單一霸權國家所掌控的權力結構最有利於國際建制的發展,而此一建制的規則相對較精准地且較廣泛地在國際間被遵循……霸權掌控權力結構的式微可被視為國際經濟建制力量衰微的征兆。”上世紀70年代全球能源危機會發生正是由於美國霸權衰微不願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發揮穩定者的角色。

  該理論認為國際體系之穩定有賴於霸權國家以提供“公共財”(public goods)的方式維繫之。公共財具有兩個特性:其一為“非衝突性”(non-rivalry),即某人使用此一財貨絲毫不減少可供其他人消費的數量,如燈塔之設立;另一為“非排他性”(non-exclusion),即任何人均可公平消費、受益,如國防設施。而國際關係上的公共財則包括低關稅的國際貿易體系、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及國際基本秩序之維持等。

  限於篇幅僅以金融體系為例討論國際關係上的公共財。去年3月金融海嘯剛開始發威時,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與副總裁林毅夫曾在《華盛頓郵報》投書呼籲,“中美兩國一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兩者經濟互賴程度顯而易見,唯有攜手合作,形塑世界經濟未來走向,始能帶領世界經濟走出這波百年海嘯。”誠如《聯合早報》社論所指,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是個不爭的事實,“以近期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來說,最具有說服力的例子莫過於中國在世界銀行中的投票權重躍升至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國際地位取決於提供“公共財”多寡

  美、中國際地位未來的消長相當程度取決於雙方提供國際“公共財”的多寡。就中國而言“實力”雖仍不足,但在國際上扮演“負責任的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之“意願”更值得觀察。對於英美等學者近來鼓吹所謂“中美共同體”和“中美G2時代”,“中國官方對於G2始終沒有回應,知識界的反應是負面居多”。但中國經濟發展越成功,國際對其提供“公共財”的期待也越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