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古籍傳承 何時坐熱冷板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4 00:12:16  


《新序十卷》(局部),(漢)劉向撰,宋刻本
  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展廳裡,宋代司馬光當年撰寫《資治通鑒》時留下的一段460字的殘稿,剛剛進入世界記憶名錄亞太地區名錄的《本草綱目》最早刊本,以及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好的元刻《黃帝內經》,還有曾經在百年間被認為已經消失的日本第一批使用西方印刷術刊印的拉丁文《金言集》,極其珍貴罕見,但是,這一免費面向公眾開放的展覽,觀者甚少,略顯寂寞。

  孤本善本散落 秘藏匯集名錄

  人民日報報道,一方面,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典籍作為文明的重要載體功不可沒,國家重視,商家看好;另一方面,古籍的文明價值並沒得到普通百姓的重視,古籍保存與傳承是冷熱兩重天。

  迭經社會動蕩、兵燹水火之厄,迄今遺存下來的珍貴古籍,可以用吉光片羽,萬不存一來形容。以宋元古籍為例,宋代刊刻的古籍約萬種,如果每種印刷100部,那麼宋元時期刊印的古籍當過百萬部,而今天,存世的宋元古籍僅有4000部左右。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工作的意見》頒布,古籍事業迎來了春天。古籍工作者如同被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評審為抓手,篩選出古籍中最珍貴的一二級古籍進行優先保護,經過三年努力,由國務院發布了三批9859部國家珍貴古籍,150家全國古籍保護單位。

  這一過程中,很多事情讓人們驚喜異常,比如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資料館的古籍藏量超過十萬册,原來卻鮮為人知;安徽皖西學院,不僅其古籍數量超過三萬册,存世孤罕的宋衢州刻本《三國志》也赫然在列;學界一直認為早已散佚的吐蕃時期三大目錄之一《旁唐目錄》,出現在西藏博物館的申報材料中,曾令八十高齡的藏學專家王堯先生欣喜不已,激動萬分;本應二十卷的宋刻殘帙《五燈會元》一至五卷靜靜地在國圖善本書庫等候半世紀後,六到十卷由上海藏家通過拍賣獲得——此次展覽中兩相聚合——卷十一至二十還在人間嗎?我們期待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