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中國這個講究權力背景、人脈關係和家庭財力的社會,即使公開招聘,最終的人選還須面對外界的檢驗,認定其為公正公平的結果,才能建立起民眾對這類“競爭擇優”制度建設的信心。
對於執政黨和政府來說,如何確保國家人才戰略得到貫徹,在不窄化人才來源,做到人才庫最大化,其實才是這項工作的最大挑戰。而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或許更在於操作一些難以言說而且無法精確量化的政治標準。
鑒於國家安全和利益的考量,一些央企的領導職務需要中國國籍無可厚非。在此次公開招聘的正職中,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四位正職招聘均有國籍規定,中國中紡集團公司總經理以及4名副總經理(副局長)、3名總會計師、3名企業總法律顧問均不限國籍,5名高層次科研管理人才則未提國籍要求
但未明確說明而引人好奇的是,招聘條件是否存在對於應征人選必須是執政黨黨員身份的要求。對於深諳體制規則的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不言而喻,但也很清楚的是,執政黨實際上不可能壟斷社會的人才,堅持應征者是合格黨員無疑將局限人選來源,同時也將削弱公開招聘央企高管的意義。
在“黨管幹部”制和行政級別制根深蒂固的大環境下,僅期待有限度公開招聘央企高管的動作,能夠衝破多年來的體制架設和掌控顯然並不實際。平衡來看,這既是一個體制收編和吸納社會優秀人才的機制,同時也是它表現出一種開放姿態和意願的方式。
不過,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類似這種象徵體制向社會開放的嘗試,其價值的最終檢驗不該只是某個國家企業的成功,而是社會上升的通道是否會為普通民眾打開,證明這是個只要個人清廉守法,就可以憑靠能力成功的社會。
更公平的社會,這相信才是廣大民眾對於任何制度建設的希望寄托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