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電/日本《經濟學人》周刊10月5日一期刊登題為“日本要展開看清美中關係的亞洲外交”的文章,作者為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伊藤剛。文章說,亞洲本來就時而發生“意識形態”的對立,時而出現“歷史”認識問題的對立,而美國則向來刻意通過引起這些對立,為自己介入亞洲事務提供依據。環球網編譯該文,内容如下:
如果沒有美國的影響力,亞洲的穩定和繁榮是難以想像的,而美國的影響力不僅依靠其占壓倒性優勢的國力,也向來源自日中關係不佳這種結構性因素。
美國一直分別制定對華和對日政策,一向不重視“東亞”這一地區概念。可以說,不論美國是否刻意,在美國的政策當中,日中之間的距離感在結構層面上一直存在。
在亞洲,美國維持優勢的戰略是,尋找各種理由割裂亞洲地區。亞洲本來就時而發生“意識形態”的對立,時而出現“歷史”認識問題的對立,而美國則向來刻意通過引起這些對立,為自己介入亞洲事務提供依據。現在,冷戰已經終結,但是共產主義體制殘留,過去的歷史問題也妨礙著亞洲國家開展合作。從前一段時期流行的“政冷經熱”這個詞,不難發現儘管亞洲地區的區內貿易比例確實有所上升,但經濟關係還未發展到使得政治上開展合作的程度。
東亞出現了“統一”、“共同體”和“峰會”動向,並正在改變亞太地區的現狀。正因為如此,美國一直對建議東亞融為一體的“共同體”構想心存疑慮。亞洲以“共同體”形式融為一體,極易動搖美國迄今為止在亞洲保持的優勢。日中兩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對立,朝鮮半島危機依舊,這些因素必然會使得人們意識到:美國必須留在亞洲。
此外,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事例是,美國正聯合日本努力擴大亞洲的地理範圍。同中國的“東盟+中日韓”相對,日本正試圖構築“東盟+中日韓+印澳新”體系。日本的構想意味著使同美國利害認識一致的國家加入“共同體”,因此美國也正刻意謀求該組織成員的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