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摩擦不斷 中美得學著適應兩國的變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06 08:40:43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對外事務不大可能繼續“韜光養晦”,因為這並不符合民意,因此在這方面表現得比以往強硬是自然而然的,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就指出“中國講友好,也講原則。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中國決不退讓,決不妥協”。

  由於中美從經貿、貨幣到人權問題都產生摩擦,中國課題自然就成剛剛結束的美國中期選舉前夕朝野熱烈辯論的課題。但是中美關係當中的這些“噪音”,是否真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輕描淡寫的“美國中期選舉中有批評中國的聲音,並不奇怪”,將會隨著選舉的結束而逐漸平息,恐怕未必,因為造成中美產生爭執的那些矛盾都還在。

  當前,兩國的主要矛盾是經貿層面的問題。由於全球化的結果,中美經貿關係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狀態。美國企業大舉投資生產成本低廉的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解決了就業問題;中國則出口廉價商品到美國,一定程度也確保了美國國內通貨穩定。可是,雙方也為此付出了代價,美國工人尤其是非熟練工人失業者眾,中國則面對美國政府為了順應民意而時不時在諸如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對中國進行的打壓。

  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因此中美這種時鬧時和的關係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也許會像李顯龍總理所預期的那樣,中美最終發展健全的經濟關係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也須要經歷好幾次關係變革之後才會出現。

  在兩國建立起健全的經濟關係之前,中美應當以理性來處理彼此的摩擦,盡一切努力把糾紛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在這個過程裡,中國會越來越強大,處理對外事務時也可能會越來越堅持己見,美國得學著如何適應中國的這個新姿態。然而,美國作為世界最強國家的地位在未來一段很長的時間仍將不會被撼動,因此中國也必須繼續以務實的態度與它打交道,維持穩定的關係。

  作為一個在經濟上對中美兩國均有極大依存度的小國,新加坡當然不希望看到中美鬧得不歡而散,但從良好的中美關係中獲益最多的,終究還是中美兩國的老百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