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八零後”引領13億中國的變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8 08:31:53  


代表中國“八零後”的鋼琴家郎朗。
  中評社香港1月28日電/韓國《朝鮮日報》1月27日載文《“八零後”引領13億中國的變化》,摘要如下:

  位於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對於高舉“建設文化大國”旗幟的中國來說,可謂是新的文化象徵。由大型人工湖環繞的這座建築,表面鑲嵌了1.8萬塊金屬板和1000多塊玻璃,發出耀眼的光芒。國家大劇院耗資38億元人民幣,因為流線型的外表,還得名“水蛋”。

  鋼琴家郎朗是第一個在國家大劇院彈奏鋼琴的中國人。郎朗出生於1982年,屬於“八零後”,他出生在沈陽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二胡演奏家,母親是普通工人。但是,郎朗13歲時獲得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第一名後,在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的國內演出中首次表演,從而一躍成為著名鋼琴家。原屬全球唱片公司DG的郎朗去年年初轉投索尼旗下,他可謂是世界古典音樂界最炙手可熱的明星之一。在中國人心目中,他是“世界的郎朗、中國的驕傲”。

  郎朗能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個性”。他不像普通鋼琴家那樣打扮得整齊端正,留著爆炸髮型、吊在鋼琴絲上出場的表演以及誇張的狂妄感打破了古典音樂的固有形象。郎朗說:“中國是世界第一。中國還有很多比我更優秀的鋼琴家。”他的這種有所誇張的言論體現了中國“八零後”的共同特點,他們對於中國崛起為經濟大國感到自豪的同時,遺憾地覺得“美國擁有的一切物質的東西我們都有。但我們唯獨缺少文化。”因此,他既是古典音樂的代表,又是在國家形象廣告中出現的中國軟實力的代表。 

  “八零後”是中國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和計劃生育政策以後出生的一代。他們的父母在“望子成龍”的期望下,在他們身上花費了大部分生活費,使他們成為家庭的核心。他們成長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時期,沒有體會過民族悲哀和受壓迫的感覺,在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環境下長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