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從中國製造到為中國製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07 09:47:00  


中國未來5年將進入“經濟內生動力大轉型、發展成果全民分享”的新階段。
  中評社台北2月7日電/台商在大陸的經營環境出現重大挑戰。今年1月北京基本工資從每月960元人民幣調高至1160元,漲幅高達20.8﹪,超越上海的1120元成為大陸基本工資最高的城市。但過不了多久,2月1日江蘇基本工資調高到1140元,而3月起廣東省更將調高到1300元,真正成為大陸第一。對廠商而言,基本工資的調整,代表工資及以工資為計算基數的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加班費等支出同步調整,企業實際增加支出會是最低工資增幅的將近兩倍! 

  旺報今天社評指出,工資調漲幅度驚人,但“缺工”比工資調漲更令台商困擾。許多台商深刻感受,“工資漲了還是沒人做;因為大陸內地正積極開發,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員工寧可回鄉工作;加上一胎化政策後出生的年輕人不想吃苦,不願意待在工廠,多半想去娛樂場所賺輕鬆錢”。廠商想盡方法留人,具體方法包括提高員工福利,如舉辦員工康樂活動、供膳加菜、發開工獎金、給予優惠的加班費用及紅包等,希望降低員工返鄉意願。另一方面,更積極擴增招人管道、訓練備胎人力等,一旦有員工離職便立即有人上工代打。 

  除了加薪、留人之外,台商當然還可以努力提升自動化作業比重,減少對人工依賴;或配合大陸官方“建設大西部”計劃,將工廠遷往內陸。但自動化設備投資龐大,只有大廠才能負荷;遷往內陸,則涉及上下游供應鏈,廠商未必願意配合。 

  社評說,面對這些經營困境,我們期待台商積極思考“經營模式如何從‘降低成本’,進入‘價值提升’,及在‘價值鏈’上取得關鍵地位”。台商已到了不得不改弦更張的時候了。 

  中共去年10月提出對“十二五規劃”建議,將“擴大內需”首次獨立章節,置於任務之首,提出“居民收入成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政策。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曉晶分析,預示中國未來5年將進入“經濟內生動力大轉型、發展成果全民分享”的新階段。 

  擴大內需的目標,在逐步使中國的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5年內基本工資將上漲1倍,每年可望有20﹪的調幅。詳言之,“擴大內需”的成敗關鍵,便是居民收入能否提高;而中國大陸國民生產毛額中,2008、2009年一般人民消費比率僅占整體GDP的35﹪,相當不平衡。低落的居民收入水平,嚴重抑制了民間消費能力擴大的發展方向,調高最低基本工資,自然不可避免。 

  經濟增長與工資調漲、缺工問題,涉及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也是溫家寶總理所說的“兩難”處境,亦即“不僅要大力解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同時又要能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的緊迫性問題”。換言之,就是既要“保增長”、又要“調結構、擴內需”。 

  台商在大陸經營出現危機,但危機也是機會。台商應當把握“十二五規劃”以及“ECFA元年”所帶來的商機。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都是“十二五”期間中國重點鼓勵的投資方向,應該成為台商投資的優先產業選項,與“計劃”的目標一起進行產業升級。 

  十二五規劃以“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成長”為發展目標;在擴大內需的主軸下,台商不但可以運用ECFA保持在大陸的產業鏈優勢,更可透過ECFA的兩岸協商機制,搶攻大陸轉型世界市場的消費商機。台灣具備特殊的文化氣質,是台灣商品魅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台商搶攻大陸內需消費的優勢。 

  美國《新聞周刊》曾以“從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到為中國製造(made for China)”為封面故事,標示了中國全球經濟角色的轉變。服務是台商優勢;出口賺匯時代,台商扮演“資本”、“技術”、“管理”提供者角色,內需消費年代,台商可以轉型販賣“服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